ID: 24004147

【新教材】人音版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化蝶》课件+教案+素材

日期:2025-10-01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5398610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三,教案,课件,化蝶,单元,上册
    《化蝶 》初中音乐教学教案 一、教学基本信息 授课年级:初中二年级 课时:1 课时(40分钟) 授课内容:歌曲《化蝶》(根据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阎肃填词) 教材分析:《化蝶》是将经典小提琴协奏曲与声乐结合的作品,以 “梁山伯与祝英台” 民间爱情故事为核心,采用 “起承转合” 四乐句结构,四四拍、中速的设定,搭配凝练诗意的歌词,既保留了器乐作品的情感张力,又通过人声传递出故事的悲欢离合,是连接传统民间文化与音乐艺术的优质载体,适合初中生感受音乐情感、理解音乐结构与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 聆听歌曲《化蝶》,能准确辨别音乐整体情绪变化,从开头的平缓、中段的起伏到结尾的舒缓,建立音乐情绪与故事场景的关联。 通过分析歌曲速度(中速)、节拍(四四拍)及强弱规律(强 - 弱 - 次强 - 弱),感受四四拍带来的稳定流畅感,理解中速与 “优美地” 演奏要求如何共同营造出既深情又略带忧伤的审美氛围。 (二)艺术表现 掌握四四拍的指挥图示与强弱规律,能跟随音乐准确打拍子,做到强拍清晰、弱拍与次强拍节奏稳定,在集体跟拍中提升节奏感与协作能力。 学唱歌曲《化蝶》,重点突破附点节奏、四十六前附点节奏及 “一字多音” 的演唱难点,能完整、有情感地演唱歌词。 (三)创意实践 结合歌曲旋律与情节,尝试绘制旋律线,用波浪线、直线等不同线条形态表现旋律的上升、下降与平缓,通过可视化方式展现对音乐结构的理解,课后可小组合作对旋律线进行美化创作(如添加色彩、图案对应情节)。 以 “化蝶后” 为主题展开想象,小组讨论并构思男女主人公化蝶后的故事片段,尝试用简单的肢体动作(如模仿蝴蝶飞舞)或短句朗诵,配合歌曲结尾舒缓段落进行创意展示,提升音乐联想与实践表达能力。 (四)文化理解 通过歌词分析与故事梳理,了解 “梁山伯与祝英台” 民间爱情故事的核心情节,认识其作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的文化地位,理解故事中 “自由”“忠贞” 的情感内涵。 对比歌曲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表现形式,了解二者均以年轻主人公对忠贞爱情的追求及最终的悲剧结局打动世人,分别承载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爱情、自由与命运的思考,成为跨越时空的经典文化符号。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歌曲 “起承转合” 结构与旋律线条对应的故事情节;准确演唱歌曲,把握四四拍强弱规律与情感变化。 难点:掌握附点节奏、四十六前附点节奏及 “一字多音” 的演唱技巧;理解 “化蝶” 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聆听法、示范法、小组合作法、实践体验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动画片中 “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 片段,提问学生:“大家知道这个片段来自我国哪个民间爱情故事吗?如果给这个结局起名,你会叫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 ——— 歌曲《化蝶》。 简要介绍故事背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流传千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化蝶》,就是根据小提琴协奏曲改编而来,让我们一起通过音乐感受这段动人传说。” 初步感知 初听歌曲,捕捉情感:播放《化蝶》原唱音频,要求学生闭眼聆听,思考:“这段音乐带给你的整体感受是欢快还是忧伤?故事的结局是喜剧还是悲剧?为什么?”(学生分享后,教师总结:“忧伤中带着希望 ——— 悲剧的情节(殉情),但化蝶是重生与自由,传递出浪漫的力量。”) 介绍背景,链接文化:展示歌曲背景视频,介绍:“这首歌的词作者是‘时代楷模’阎肃先生,他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获得灵感,为旋律填上了诗意的歌词。” 二次聆听:结合歌谱,让学生观察歌词段落,提问:“歌曲有几段歌词?歌词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三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