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3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单元测试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据此完成第1~2题。 1.太白山(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为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2.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A.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B.造成该山区气温年较差变大 C.导致该山区年降水量增多 D.导致该山地雪线上升 解析:第1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秦岭主峰太白山的北坡山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上为针叶林带;“越上树木越密越高”说明山中腰降水较多;树木大稀大矮处为高山灌木,稀树草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植被。第2题,过度猎狼会使狼的数量减少甚至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对该地区的气温、降水、雪线高度没有影响。 答案:1.C 2.A 下图为北半球由赤道到极点景观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该图所示内容体现了( ) A.植被高度变化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4.关于图中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植被代表常绿硬叶林 B.热带雨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大 C.①至②景观的变化完全由热量决定 D.南半球缺少①自然带 解析:第3题,图中景观在水平方向上由雨林最终变为冰盖,这主要是由热量条件变化造成的,体现了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4题,①为针叶林;热带雨林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养分淋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小;①至②景观的变化主要由热量决定,但也受水分条件变化的影响;南半球在相对应的纬度缺少陆地,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分布。 答案:3.C 4.D 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完成第5~6题。 甲 乙 5.对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反映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乙图反映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甲图反映由背风坡向迎风坡分异 D.乙图反映由平原向高原分异 6.某地水热状况与A和⑥地区相似,则该地( ) A.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 B.自然植被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C.为热带季风气候 D.可能位于青藏高原地区 解析:第5题,甲图显示积温由多到少的变化,反映了各地获得的热量多少,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乙图显示降水量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第6题,某地水热状况与A和⑥地区相似,积温和年降水量分别是9 000 ℃和1 200多毫米,可知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青藏高寒区的气候特征与该地不相符,可排除。 答案:5.A 6.C 下图是某探险队由南向北依次看到的不同自然景观,图中数据表示海拔(单位:米)。读图,完成第7~8题。 7.该地形区最有可能为( ) A.喜马拉雅山脉 B.秦岭 C.天山山脉 D.大兴安岭 8.该地形区海拔2 100~3 000米的高度,南、北坡的自然带类型明显不同,主要因为北坡( ) A.位于向阳坡,热量条件充足 B.受西风影响,迎风坡多地形雨 C.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夏季降水多 D.受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控制,多降雪 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形区的山麓基带为荒漠带,说明该地形区气候干旱,结合基带的海拔和所处的纬度位置,可判断出该地形区为天山山脉。第8题,天山山脉的北坡可受到西风带带来的大西洋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水分条件适宜森林的生长。 答案:7.C 8.B 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完成第9题。 9.沿客家人南迁路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