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课题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下册 教材与教学内容 版本:部编版 页码: 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10至11世纪中国北方多个政权并立的历史格局。教材以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为起点,重点呈现了契丹族建立辽国、党项族建立西夏以及它们与中原王朝北宋之间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互动。“澶渊之盟”和“宋夏和约”两个关键事件,揭示了民族政权之间从冲突走向相对和平共处的过程,反映了多民族国家在碰撞中融合的历史趋势。教材还配有形势图、文物图片和史料研读栏目,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理解民族关系的复杂性。本课内容承上启下,既是对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和民族迁徙的延续,也为后续学习金与南宋对峙及元朝统一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逻辑地位。 课时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历史故事、人物和战争情节有较强兴趣,但对民族关系、政治制度和条约意义等抽象概念理解尚浅。此前学生已学习唐朝的繁荣与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具备一定的历史时序意识,但对少数民族政权的认知仍较为模糊,容易将“异族”简单视为“外敌”,缺乏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初步认识。此外,学生在阅读地图、分析史料方面能力较弱,难以从“澶渊之盟”“岁币”等术语中提炼其双重影响。因此,教学需借助生动的情境、直观的地图和贴近生活的类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同时,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问题驱动和合作讨论,提升其历史解释与批判性思维水平。 课时设计思想 本课以“民族关系如何在冲突与交流中走向融合”为核心议题,采用议题式教学法贯穿始终,构建“情境—问题—探究—生成”的教学路径。依托教材图文资源,创设“穿越千年看三国”主题情境,将学生代入北宋使臣、辽国将领或西夏官员的角色,在模拟谈判、地图推演和史料辨析中主动建构知识。教学强调“论从史出”,精选《金史·太祖本纪》、形势图、文物图像等一手材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对比辽、西夏制度与唐宋的相似性,揭示少数民族主动吸收中原文明的趋势;通过分析“岁币”与“榷场”的经济作用,展现和平交往对各族人民生活的积极影响。最终引导学生理解:尽管政权并立带来战乱,但民族间的交流互鉴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1. 认识到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唐末以来社会动荡与民族迁徙的必然结果,理解生产力发展与阶级矛盾推动历史进程的基本原理。 2.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民族战争与和平交往的关系,认识到冲突背后是不同生产方式与文化体系的碰撞与调适。 时空观念: 1. 能够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上准确指出三国都城(东京、兴庆府、上京)、澶州及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并描述其战略意义。 2. 掌握1004年澶州之战、1005年澶渊之盟、1038年西夏建国、1044年宋夏和约为代表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构建清晰的历史脉络。 史料实证: 1. 通过解读“卤簿钟”“西夏文敕牌”等文物图片及其说明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推断其反映的政治制度与军事活动。 2. 结合《金史·太祖本纪》中关于国号“大金”的记载,分析金太祖的政治意图与文化心理,形成基于证据的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 1. 比较辽、西夏在官制、法律、文字等方面的共同措施,归纳少数民族政权汉化的普遍特征及其原因。 2. 分析“岁币”“岁赐”“榷场”等政策对北宋财政、边疆安全及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双重影响,形成全面、客观的历史评价。 家国情怀: 1. 感受寇准力劝亲征、军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