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同步提升】浙教版(2024)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归纳与重难点精练 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基础巩固·A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做填空题和解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实验操作,不符合规范的是( ) A.闻气味 B.加热液体 C.吹灭酒精灯 D.测量液体温度 【答案】C 【详解】A、闻药品气味时挥动手,扇动空气 从而闻到气味,不能将鼻子凑到瓶口,选项正确; B、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的三分之一,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选项正确; C、熄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选项错误; D、测量温度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伸入待测液体中,不碰壁,选项正确; 故选:C。 2.“为3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正脊筛查”列入2023年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该项目可以获得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相关健康信息。“正脊筛查”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答案】D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详解】科学探究的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分析与解释数据、得出结论等。题目中提到的“正脊筛查”是为了获得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健康信息,这属于收集事实与证据的环节。因此,正确答案是D。 故选D。 3.如下图所示,瓶中装一半水,瓶口用橡皮泥密封。在不倾倒瓶子的情况下,我们往( )中吹气能将水从瓶中挤出来。 A.①号吸管 B.②号吸管 C.①号、②号吸管都可以 D.①号、②号吸管都不可以 【答案】B 【详解】空气能够占据空间,如图所示,利用空气把水从瓶子里挤出来,需要向②管吹气,空气占据空间,从而把水从①管中挤出。故选B。 4.小科用最小刻度是1mm的刻度尺先后4次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为、、、,则这个物体的测量值应取( ) A. B. C. D. 【答案】B 【详解】4次测量数据中,的准确与其他组示数不同是错误数据,则将剩下的数据求平均值,可得物体的测量值为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最近“支原体肺炎”盛行,班级部分同学接连身体不适,小科用示数在刻度线()以下的体温计依次给甲、乙、丙三位同学测体温,记录数据分别为:、和.过后发现全程忘记甩体温计,于是想甩过后全部重测,老师说,你只需再重测一个同学的体温即可。小科应去测谁的体温呢?( ) A.甲同学 B.乙同学 C.丙同学 D.任一个 【答案】B 【详解】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则温度降低时,水银柱不能通过这个位置流回液泡,即体温计的示数要么不变,要么升高,而只有升高时读数才是准确的;根据题意可知,在测量甲的体温前,示数在刻度线()以下,而测量甲的体温后为,即此时示数增大了,那么甲的体温准确;测量乙的体温后,示数保持不变,则乙的体温可能低于,也可能等于,即乙的不准确;测量丙的体温为,示数升高了,那么丙的体温准确;比较可知,只需再次测量乙的体温即可,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实验室在测固体密度时,需用量筒测出固体的体积,如果固体的密度小于水,而不能在水中下沉,我们常用下图的方法即“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