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09856

重庆市九龙坡区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9-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8次 大小:599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重庆市,试题,语文,月月,学期,三上
  • cover
重庆外国语学校2026届高三(上)9月月考(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简论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 "文章华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活力的部分,深刻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其中最鲜明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文体是诗歌。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散曲,长达三千多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史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文学长河。我们观察这条千姿百态的"长河",可真切感悟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 韵律之美,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至迟在公元前6世纪,《诗经》就已基本编定。《诗经》中的诗歌主要是四言诗,节奏结构大都是"二、二"的节奏。到了汉代,五言和七言诗开始兴起。五言诗虽每句只增加了一个字,却是由三个节拍构成的,其常见的结构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与四言句相比,五言句在句式上更为灵活。七言诗的节奏增加到四个,不但较大增加了意义的容量,而且在句式上也更灵活多变。五言与七言成为后世诗歌的主要句式,并发展至今。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征体现于诗歌的平仄格律。古人早已将汉字的四种声调归纳为平、仄两类,于是"四声"的问题转化为"两声"的问题,非平即仄,非仄即平。这就使得在写作中可以交错运用这两类声调,从而达到声调铿锵的效果。古代诗人摸索这种规律的过程是相当艰苦的。在汉末《古诗十九首》中,还很难找到声调上完全合律的句子。到了南朝,以沈约为代表的诗人从理论上探讨了这一问题。南朝后期的一些诗人,便能写出平仄基本合律的五言诗。到了唐代,中国诗歌的平仄格律基本定型。 五、七言诗的格律中还有对仗这一重要的修辞手法。早在《周易》《尚书》中已有对仗出现。汉魏六朝时期,诗人在对仗方面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准。从初唐开始,诗人们运用对仗手段已驾轻就熟。到了盛唐的杜甫、晚唐的李商隐等人,对仗的手法变化无穷,已超越格律的要求而成为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现在常见的对仗是"宽对",仅要求上下句对应词语的词性相同,而无需严格遵循意义关联;相较之下,"工对"则要求词性、词义、结构都严格对应,虽规范性强,但表达空间有限。总之,包括句式、平仄与对仗在内的诗歌技巧融会贯通,从艺术风貌上形成了五、七言诗歌的韵律之美。 意象之美,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这是因为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的状貌与姿态,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意念与情思。例如,山水田园诗本可以处理为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宁静心境和淡泊志趣的外化。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是营构主观意象的生动。中华民族对意象之美的追求,在古典诗歌中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中华先民崇尚"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擅长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周易》的卦象、汉字的象形,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孔子与弟子子贡、子夏之间有两段著名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