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新校(贤岭校区) 2025-2026学年高二上期09月测试(二) 语文答案 1.D 2.A 3.B 4.①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贾湖骨笛可以证明8000年前中华文明的存在;②但又具有片面性,模糊了文明“起源”“形成”等阶段,8000年前只是中华文明的“起源”阶段。 5.①雕塑中多根圆柱代表不同中华各地不同文明,寓意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多元性;②雕塑的上部是昂首腾飞的巨龙,寓意中华文明的统一性;③雕塑中的圆柱由龙身盘踞交织相连,寓意各地区文明在各有特点、相互联系的基础上,交融共生,最终形成一体化文明。 【导语】本文以访谈形式展开,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聚焦工程意义、文明“起源”与“形成”界定、“多元一体”关系及考古与传说关联四大核心议题。王巍的解答结合具体遗址案例,逻辑清晰,既澄清学术认知(如文明阶段划分),又回应争议(如多元与一体平衡),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让读者深入理解探源工程价值与中华文明发展脉络。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说法是由……《上下五千年》一书提出的”错误。原文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在中国人的认知里根深蒂固。这种观念的塑造,很大程度上源于1979年出版的国民儿童读物《上下五千年》”,并非是《上下五千年》“提出”这一说法。 B.“平息了百年的学术争议”错误。原文是“这个结论对延续百年的争论做出了初步解答”,并非“平息”。 C.“所以王巍特别强调中原的中心和引领作用”错误。原文“甚至有人不承认中原的中心和引领作用,所以我们当然要针对这个大力强调‘一体’”,是强调“一体”。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以质疑方式进行发问”“形成‘质疑———澄清’的对话关系”错误。记者的提问是基于对探源工程的了解,进行的正常采访提问,并非“质疑”。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以考古发现去‘检验’古史传说”强调用考古证据验证古史传说。 A.二里头遗址的相关发现是对夏朝都城的“证实”,并非“检验”古史传说(夏朝存在本身是古史内容,这里更偏向证实)。 B.河南登封市启母阙上的大禹化熊图,是考古相关发现,用来“检验”大禹治水的传说,符合观点。 C.女娲庙遗址是建筑遗址,用其印证女娲补天传说,缺乏考古证据与传说的直接“检验”逻辑。 D.属于文献记载,非考古发现,不符合“以考古发现去‘检验’”。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合理性:材料明确提到距今8000年前贾湖遗址先民已掌握多种技术,还有七孔骨笛,且社会出现分化端倪,开启了文明起源进程,所以贾湖骨笛能证明8000年前中华文明存在(起源阶段)。 ②片面性:材料强调文明有“起源”“形成”等阶段,“形成”在5000多年前,该观点模糊了“起源”和“形成”的区别,不能直接说“证明中华文明八千年(形成)”,八千年只是起源阶段。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紧扣材料中“多元一体”的内涵,拆解雕塑元素(圆柱、龙、龙与圆柱的关系)对应阐释。 ①圆柱:材料指出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是多元的,各地区文明有特殊性,圆柱可代表不同地区的多元文明。 ②巨龙:材料强调“一体”,尤其是夏商周形成一体化趋势,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代表统一的中华文明。 ③龙与圆柱的关系:材料说多元与一体前后相继、交融共生,龙身盘踞交织连接圆柱,体现各地区文明在联系中交融,最终形成一体化文明。 6.D 7.A 8.①雷石磙小时候性格大大咧咧、虎里虎气、对啥都不在乎。 ②雷石磙在老街倒腾蔬菜,力大无比,凶猛异常,被称为“雷老虎”。 ③雷石磙在老街收保护费、打人掀摊,导致摊贩不敢在老街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