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10259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10-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0次 大小:825206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观看《香港回归祖国25年间的“首次”瞬间》片段 新课导入: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别了,“不列颠尼亚”》,重回那庄严的历史时刻。 学习提示: 这是两篇分别诞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消息,报道香港历经沧桑之后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的不懈追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通讯,记述一位“党的好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事迹,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历程和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伟大信念。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有关新闻的知识,进一步把握这两种新闻体裁的不同特点,体会两篇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视角独特,抓住几个重要时刻,真实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画面。作品既有生动的现场感,又有厚重的历史感,阅读时要关注文中时间、场景的转换,重点把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对作品中那些富有意味的细节,要反复品味,并思考其中体现的作者的情感与态度。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特别注意选取典型材料,通过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阅读时可以对照小标题,看看作者使用了哪些具体事例,思考这些事例具有怎样的典型意义,如焦裕禄是怎样不愿“吃别人嚼过的馍”而亲自调查兰考的自然情况的,哪些事例表现了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等等。这篇通讯还很重视“以言见人”,焦裕禄的许多话语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阅读时要细加体味。 文体知识 特征 要素 结构 “新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各种新闻体裁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谈等。 狭义的“新闻”指的是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一则消息。消息是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发现的有价值的实事的一种新闻文体。消息是报纸、广播、电视中最广泛、最经常使用的新闻体裁,它是报纸的主角,是新闻报道数量最大、最常见的新闻形式。 真实性 时间 标题 准确性 地点 导语 时效性 人物 主体 简明性 起因 背景 开放性 经过 结语 …… 结果 新闻的 五部分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标明作品的核心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事实,点明主题。 说明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作最后的总结或某些内容的补充。 具体介绍要报道的事实。 新闻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任务1:按照新闻的基本构成对本文进行层次划分 (第1段)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2—10段)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 港督府变迁(4)、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港岛(7)、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8) (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任务2:聚焦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是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四位记者合写了一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新闻,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