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15897

6《芣苢》《插秧歌》联读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0-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9次 大小:791152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2025-2026
  • cover
(课件网) 历史的回响 劳动的赞歌 学习目标 以芣苢插秧歌为例,品味古诗歌中的劳动之美与劳动的艰辛。 涵咏咀嚼,体味诗歌以自然质朴的口语所表现出的劳动场面。 体会通过用词变化来拓展诗意的表现效果和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作者心情创作方法。 1 2 3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诗歌中通过用词变化、景物描写来拓展诗意,表现作者心情的创作方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 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 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 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 内容上包括 1 2 4 3 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 《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学习活动一:了解诗经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 雅 颂 是各地的民歌,分十五国风,共160篇,大多是古代民歌,相传由周王室派专人搜集而得,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盛大宴会的典礼)”和“《小雅》(一般宴会的典礼)”,共105篇。 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诗经》六义:“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叙述和描写就是“赋”。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 硕鼠》通篇用比: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魏风 硕鼠》 兴:即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如《周南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 吟诵朗读 感知文本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吟诵朗读 重章复沓 《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全诗只“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 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 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全用白描手法,不加雕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回旋反复的节奏,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节奏轻盈舒缓,不乏余音袅袅之效, 优美隽永的意境,反复咏唱,增强画面感,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采莲图画。 《芣苢》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使用的手法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