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18173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0-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6次 大小:3241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教学设计
  • cover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课,本单元涉及中国古代史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明清史,本课介绍了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三部分内容,以明清的盛衰为线索,突出了明清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同时在盛世之下也深藏危机。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中国古代史基础,具备基础的历史时间概念,对封建社会有初步认识。思维开始向抽象、辩证发展,但深度分析能力仍在培养中。部分学生可能对经济史兴趣相对较低。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明清时期的重要时间节点(如明朝建立1368年、清朝康乾盛世),并在地图上标注主要经济区域和商路。 2.唯物史观:引导学生分析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如政府政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移民屯田)、技术进步(水利工程、作物引进)、人口增长等,认识经济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探讨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其局限性,理解明清社会转型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3.史料实证:提供《明太祖实录》中“移民屯田”的记载、清朝土地文册图片、景德镇瓷器实物图等,指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论证农业恢复与手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分析《南都繁会图》中的商业场景,引导学生通过史料理解经济活动的细节。 4.历史解释:学生能够阐述明清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相互关系,解释其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辩证评价人口增长的利弊,如促进边疆开发与人地矛盾加剧的双重作用。 5.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与清朝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 观看视频法、制作思维导图法、识读地图法、研读史料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资源 ppt 教 学 内 容 及 进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总体对单元概述,然后导入新课。 视频介绍《盛世滋生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问:我们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呢?今天我们来学习。 二、创设情境学习本课内容 2.活动一:多媒体播放轻音乐及相关知识图片,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16~117页,归纳明清时期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采取了哪些措施?(自主学习为主) 学生自学后归纳:①明太祖下令开垦荒闲的田地,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②明朝组织大规模移民屯田;③明朝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清朝延续这一做法。④ 兴修水利,对黄河、淮河、大运河进行治理,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等。⑤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 ⑥清朝继续改进技术,改良新品种等。 对鱼鳞图册等简单介绍,让学生更清晰明了。 明代鱼鳞图 3.结合教材,材料等探究原因: 根据材料图片和教材,分析概括促进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元末农民饱受战乱之苦,出身贫寒的明太祖,对百姓的困苦和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重要性有深刻的体会。所以,明太祖实行轻徭薄赋、修养生息的政策。结合教材,研究学习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的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提高等。(由于统治者认识到元末农民饱受战乱之苦,认识到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再加上采取的措施促进农业发展,所以农业耕地面积扩大,产量提高。因果关系,得出结论,感知重视农业的必要性) 4.创设情境,补充史料,让生阅读教材图片等,分析农业发展的影响。 结合示意图 得出:有利于社会的繁荣稳定,对手工业和城镇经济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5.活动二,创设情境,出示史料,结合教材,自主完成填写表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