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18706

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件(共26张PPT)-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必修2

日期:2025-10-04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2次 大小:109952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高二,必修,人教,生物,学期,-2025-2026
  • cover
(课件网) 第4章 人与环境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选择性必修2 1 分析生态足迹,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重、难点)。 2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认同应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重点)。 讨论: 1、从滇池的实例思考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滇池附近的标准农田和居民用地不断改造,工矿企业不断涌现。滇池由“高原明珠””走向“臭水池。 2、滇池复生启示我们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讨论: 1、从滇池的实例思考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滇池附近的标准农田和居民用地不断改造,工矿企业不断涌现。滇池由“高原明珠””走向“臭水池。 不一定。人类活动并非一定会破坏环境,要辩证地看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些人类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如乱砍滥伐、乱捕滥杀、填湖造地等;有些人类活动会改善生态环境,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讨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滇池附近的标准农田和居民用地不断改造,工矿企业不断涌现。滇池由“高原明珠””走向“臭水池。 协调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不能与保护环境对立起来,要把保护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 2、滇池复生启示我们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 < 目标一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1.1 生态足迹 概念 1.1 生态足迹 内容 碳足迹 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所需的森林面积。 建设用地 表示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渔业用地 表示支持水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 林地 表示生产林木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 草地 表示生产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 耕地 表示种植农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 1.1 生态足迹 特点 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步行 < 开车出行 吃蔬菜 < 吃牛肉 为减小生态压力,应减少生态足迹的值。 活动1 思考并讨论 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产生的CO2就越多,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就越大。 历史发展告诉我们,一方面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昆明人民的生活得到更好的物质支持,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当地人口的增长,对当地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所以滇池污染与人们的生态足迹增大有很大的关系。 为什么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1 滇池的污染与人类生态足迹变化有什么关系? 2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 人口增长 生态足迹_____增大 生态足迹_____增大 生态足迹增大 导致 造成 需求 供给 活动2 阅读资料,分析并思考、讨论 资料1:18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情况,以及未来几十年的预测情况如下图。 [讨论1]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 不一定! 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 活动2 阅读资料,分析并思考、讨论 资料2:有研究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与1961年(数据可采集的第一年)相比,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增长了约2倍,而生态承载力总量只提高了30%(下图)。地球早已进入生态超载的状态。 资料3:17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只有大约0.028%,而2016年,这一数值已经超过0.04%。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