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 人教版 第三章第三节 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课 题 2.2海陆的变迁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的内容,是使学生在认识了静态的海陆分布面貌之后,又从历史的长河中以动态的视角知道了陆地和海洋的运动和变化,本节内容使第一节内容的延续和伸化,两节内容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我所面对的七年级学生,他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对海陆的面貌和地球的形状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年龄特点:这部分孩子,活泼好动,热情高,乐于动手,乐于展示自己,但是注意力时间短。 认知水平:他们综合分析和总结归纳能力不够强,地理探究能力也有待于提高。 教学目标 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及其原因,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观点。 通过活动“寻找大陆漂移的若干证据”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 通过拼图活动,能够在地图上指认六大板块,通过合作探究,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形成原因。 重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难点 可以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简单易懂说明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验证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一环节使通过假设·求证来完成的,可以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探究思路。 设计意图:使学生既体会到魏格纳的献身精神,也体会到科研的不易,对学生的科学观和科学使命进行培养。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他们的注意力时间延长,可以轻松获取新知。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模拟实验,学生可以直观的对板块运动的结果进行预判。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地理是对我们生活有用的,使学生有成就感,落实学习对终生有用的地理这一课程理 一:导课(2分钟) 沧海桑田的神话(视频)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视频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观察·思考(3分) 展示教学目标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及其原因,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观点。 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和原因 喜马拉雅山脉发现古生物遗迹 我国东海海底发现古河道遗迹 荷兰围海大坝 教师:请同学们选择出这三个实例分别对应的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师归纳: 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 人为原因: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 环节二:假设·求证(5分) 教学目标2:通过活动“寻找大陆漂移的若干证据”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 出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轮廓图。大胆假设: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经连在一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图 求证:能不能仅靠两块大陆轮廓相吻合,就断定他们曾经是一块大陆呢? 学生动手验证(提前准备好的两个不同纸片,但相吻合)推翻假设。 教师:那么还需要哪些可以证明两块大陆曾经是一块大陆呢?引导学生结合活动题。 教师:播放2亿年来大陆漂移的动态动画,讲述魏格纳事迹。 环节三:探究·发现(20分) 展示学习目标3:通过拼图活动,能够在地图上指认六大板块,通过合作探究,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形成原因。 教师: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又有了板块构造学说。下面我们进行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