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中高2026届高三9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节日本质上是一种由人为创造的社会性时间。简单来说,社会时间就是由社会所建构的时间,它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又通过诸社会活动来对自身加以表达。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与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社会时间的建构与表达也会有所不同。正如爱德华·汤普森所说的那样:"时间标志法取决于不同的工作条件及其与‘自然’节奏的关系。"而作为社会时间之一种,节日的建构也是与一个地区或民族的经济结构、社会传统、政治制度等紧密相关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 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命脉与民众最主要的衣食之源。对广大乡村民众而言,农业生产还是他们一年之中最为主要的活动,并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节奏。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特征,也即农事节律。与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从年初到年末,各种活动各有其时。农业生产活动有涨有落,于是乡村社会生活诸活动也必然会随之起起落落,一年四季各有其时,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而在农业是为最主要经济部门与乡村民众是最主要国民主体的情势下,整个国家或社会的时间生活安排亦必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以农为本"特色(当然牧区、渔猎区等例外)。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在其被创造与建构的过程中自然不可避免会受到农事节奏的影响。正如《说文解字》所言:"年,谷熟也。"因此在我国成形历法产生之前,农耕周期也就是庆典(庆典即节日)周期,而作为确定农时时间标准的节气也就是节日。也就是说,最初节日时间的排定与相关庆典周期的进行,是与农事周期完全一致的。一直到中古之前,节气还是祭祀日与民众社会生活的时间点,于是岁时节日也大多依傍着这些节气而产生。但中古以后,随着传统节庆体系的逐步完善与发展,其自然属性不断削弱,人文色彩不断增强,于是节日庆典与农事周期在时间的一致性上开始逐渐发生偏离,由此形成了独立于节气系统或者说农耕周期的节日系统。但虽然如此,节日系统与农事周期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在节期的选择上总是农闲多、农忙少,一些代表性节俗活动甚至会因农忙而移于其他时期举行。 不过,虽然节日以农事周期为基础而产生,但作为一种时间制度,节日在民众年度时间生活过程中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节点作用。"节日"之"节",其本意为竹节,后引申为动物骨骼的连接之处。而将"节"与"日"相连,就是将一年中的时日分为不同的段落或阶段,所以所谓节日也就是时间的"截点",具有周期性、循环性等特点。因此,节日是传统民众年度时间生活中的重要"节点"。一年之中,节日庆典及其相关仪式,有规则地穿插于民众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形成一种"非日常"与"日常"交替变换的节奏起伏。这一节奏起伏,可使人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获得身心的放松与愉悦。正如台湾学者王尔敏所言:"每过一段勤苦辛劳之时域,前面即遇一个欢娱苏解之节日,解放身心,调节紧张。如此循环往复,在人民记忆中留存节庆之余味,忘却工作之辛苦。" 但节日又不仅仅只是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节点",还是具有"神圣性"的时间节点,承载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首先,节日反映出中国古人对天地自然的顺应与时序关系。正如张祥龙所认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