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如“明”、“亲”、“止”、“格物”等)和特殊句式,能够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本文层层递进的论证特点和严谨的逻辑结构,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本文语言整饬而多变的特点,欣赏其严谨的逻辑之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准确理解和把握“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大学》所表达的思想及其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思考其现代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2.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内涵及其内部逻辑关联。 三、教学难点: 1.理解“修身为本”的深刻含义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2.探讨《大学之道》在当代社会和个人发展中的启示意义。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熟悉课文内容。 讲解法:教师对重点字词、文化常识进行必要的讲解。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疏通文意,探究“三纲”“八目”的内部关联及其现实意义。 任务驱动法: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教学课时 1-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PPT课件,包含《大学》简介、作者介绍、重点字词句解析、思考题等。 学生: 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意,标记疑难字句。 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了解《大学》的成书背景及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校训图片(如华东理工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香港大学:明德格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校训的共同点。 提问:这些著名大学的校训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源自哪一部经典?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明:这些校训都源自或部分源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大学》这篇课文。进而引出课题:《大学之道》,并简要解释“大学”的含义(大人之学,与“小学”相对,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 (2)作家作品与背景介绍(约8分钟) 《礼记》与《大学》: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西汉戴圣编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宋代以来,经程颢、程颐竭力尊崇,朱熹作《大学章句》,将其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列为四书之首,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和古代教育的重要经典。 曾子简介: 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以“孝” 著称,后世尊为 “宗圣” 。简述“曾子杀彘”、“啮指痛心”等故事,初步感知曾子的为人与思想。 (三)文本研读与探究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句读。 重点字音提示:本末(mò) 句读示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前预习和书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同桌之间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句(可PPT展示),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重点词语: 道:宗旨,原则。 明明德:前一个“明”为动词,彰明、弘扬;后一个“明”为形容词,光明正大。明德:美好的德行。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通“新”,即“新民”,使人去旧图新、去恶向善。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止:达到。至善: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定:志向坚定。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周详。 得:处事合宜,有所收获。 齐其家:使家族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