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雷鸣电闪波尔卡》 教学时间 课 型 欣赏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 讨论法 示范法练习法 对比法 欣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电子琴打击乐器 教学目标 1.能在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过程中,充分感受、体验波尔卡音乐的艺术魅力,知道什么是复三部曲式结构,学会波尔卡舞步。2.运用声势、舞蹈、画图形谱、视唱等方式进行乐曲赏析,能听辨出各音乐主题,记住各个主题在作品中出现的顺序,用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欣赏活动。3.通过学习《雷鸣电闪波尔卡》和观看一些波尔卡音乐,对波尔卡舞曲及其音乐文化感兴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使情感得到感染与熏陶。 教材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 这节课面向的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有积极追求美的意愿,喜欢音乐,善于表达,乐于表现自己。这些学生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的音乐知识,对音乐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但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要让所有的学生参与体验,人人都会并非一件易事。从导入的环节开始,老师就有意识的进行联系,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波尔卡舞步的体验在欣赏作品时采用分主题欣赏的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打击乐练习,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掌握;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练习,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内容分析:《雷鸣电闪波尔卡》,是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一首速度很快的舞曲,也是最著名的波尔卡舞曲之一。作品作于1868年初狂欢节期间,同年2月16日首演,献给艺术家协会。在乐曲中,作者采用其一贯的表现手法,在不间断地重复二拍子波尔卡节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一些生动逼真的造型性音响,如打击乐器来模仿雷鸣和闪电,以突出乐曲的描绘性和标题性,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场面。 教学重点 采用多种音乐表现形式感受、理解、表现乐曲的情绪与结构。 教学难点 能够听辨乐曲中的四个主题。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授新(一)初次欣赏(二)结构分析(三)创作背景(四)学习舞步(五)介绍作者(六)分段欣赏(七)表现全曲三、拓展延伸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请你们观看一段西游记中的片段.影片中是什么场面 里边出现了四位神仙,操纵着风雨雷电,能不能请几位同学利用老师准备的小道具,通过声音来扮演一下这四位神仙呢 刚才,我们听赏的这些声音,都是我们生活中常常可以听到的,像刮风声,打雷声,下雨声,那音乐家又是怎样将这些声音呈现给我们的呢?下面请你们听一首管弦乐作品。引导学生聆听并出示问题: 这部作品模拟了哪些自然界的声音?介绍管弦乐相关知识。师跟随音乐画图形谱。创设问题:这段音乐有几个主题 几个乐段?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与学生共同分析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复三部曲式。 作曲家巧妙地把音乐和电闪雷鸣的场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你能为这段音乐起个名字吗 介绍创作背景:《雷鸣电闪波尔卡》创作于1868年,作者意在表现在一个热烈欢愉的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里翩翩起舞。突然,外面狂风大作,雷鸣电闪,刹那间暴雨倾泻而下。可是大厅里的人们却丝毫不受天气的影响,继续跳着欢快的舞蹈。学习波尔卡舞步。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因与其父同名,故通常称为“小约翰·施特劳斯”他以圆舞曲最为著名,如《蓝色的多瑙河》等。除圆舞曲之外还创作了120多首波尔卡舞曲和轻歌剧,对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分主题聆听引导学生聆听并出示问题1.欣赏第一个主题a(1)这段主题表现什么样的音乐情绪?(2)作曲家是用什么样的速度和力度变化来表现这样的情绪呢?让我们也用欢乐的舞蹈体会这个主题吧!2.欣赏第二个主题b与主题a相比,主题b在力度、节奏、音乐情绪上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用纸张做声势表现这个主题。欣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