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广安市华蓥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留白”在中国艺术中,绝非简单的空白或剩余,它是一种积极的构建,是创作主体有意为之的“虚无”,以此召唤观者的想象力共同参与完成作品。它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层面,成为一种蕴含深厚哲学思辨与独特审美情趣的核心观念。 于中国画而言,空白非无物之境,而是意蕴生发之所。一片虚白,可以是氤氲的水汽、无垠的天空,也可以是悠远的思绪,是画面气息流转的通道。南宋画家马远、夏圭,构图常取边角之景,画面留出大量空白,却营造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辽阔与空灵。这种“计白当黑”的理念,将“空白”提升至与“笔墨”同等重要甚至更具涵容力的地位。书法艺术亦然,绝非点画的简单堆砌。其布局讲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通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虚实的巧妙安排,形成一种内在的节奏与韵律。那精心经营的空白,是字句停歇、呼吸的瞬间,是让整幅作品得以“活”起来的关键,是“气韵生动”这一最高美学理想得以实现的基础。 “留白”的美学思想,深植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沃土。道家思想为其提供了核心的精神资源。《道德经》有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以器皿和房屋为喻,精辟地阐述了“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辩证关系。“无”并非空洞,而是实现“有”之功能的必要条件。庄子亦倡言“虚室生白”,认为空旷的心室方能生出纯白的光亮,心无挂碍才能观照万物之理。这种对“无”“虚”“空”的极致推崇与深刻理解,投射到艺术创作上,便催生了“留白”的自觉意识。艺术中的“留白”,正是“无”发挥其巨大效用的场域,它与“有”(笔墨、形色)共同构成了一个虚实相生、气韵流动的有机生命体。 将“留白”的古老智慧置于当代语境中考量,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意义愈发凸显。我们身处一个信息饱和、节奏迅猛的时代,视觉被密集的影像轰炸,日程被繁杂的事务填满,心灵空间在无止境的输入与输出中被不断挤压。这种持续的“满负荷”状态,极易导致注意力的涣散、感受力的钝化以及内在的焦虑。于此背景下,重提“留白”便成为一种必要的警醒与启示。它为生活“留白”,绝非倡导消极或空缺,而是一种主动的抉择与生命的智慧。它意味着我们在纷繁外境中,有意识地为精神辟出一方净土,留出闲暇进行沉潜与内省,保持心灵的独立与从容。这是一种对抗异化、守护本真的生活策略,也是一种寻求生命深度与宽度的生存艺术。懂得留白,方能更好地拥有。 1. 下列关于“留白”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留白”是一种技巧,目的就是为了让画面构图更美观。 B. 艺术中的“空白”就是什么都没有,表示内容的缺失。 C. “计白当黑”表明留白和着墨同样重要,甚至更有表现力。 D. 留白只适用于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没有关系。 2. 作者在文中引用老庄的言论,其主要目的是( ) A. 证明道家思想是中国艺术的唯一源头。 B. 为“留白”的审美观念提供哲学依据。 C. 展示作者丰富的国学知识,增加文采。 D. 批评现代人忙碌的生活状态缺乏哲学思考。 3. 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留白”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 A.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短暂的休止,营造出哀婉的情绪。 B. 话剧演出中,演员说完重要台词后的短暂静默,引人深思。 C. 一篇演讲稿写得密密麻麻,没有任何停顿和分段。 D. 苏州园林中粉墙前的几竿修竹,形成生动的画面。 4. 文章第二段从哪两个艺术领域阐述了“留白”的运用?请简要概括其作用。 5. 结合最后一段,谈谈“为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