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23015

2025--2026年1.1(新教材)湘美八年级上册《假期视觉笔记》教案

日期:2025-10-07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216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2025--2026年,新教材,教材,八年级,上册,假期视觉笔记
  • cover
课题:假期视觉笔记 年级:八年级 单元:第一单元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新教材)湘美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涉及综合探索领域,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美术活动,培养探究精神、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强调美术与自然、生活、文化、科技的联系,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并以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学生已具备基础美术知识储备,包括对色彩、构图、造型等元素的认知,能通过视觉元素表达基本情感。本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学生通过欣赏作品,初步感知不同的艺术形式美。 2、艺术表现:提炼出不同艺术形式上的视觉信息,掌握视觉笔记制作方法。 3、创意实践:结合假期生活,用视觉化方式记录假期见闻,完成主题明确的视觉笔记作业。 4、文化理解:通过视觉笔记的形式,将假期中的文化体验转化为图像语言,借鉴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如剪纸)融入文化符号。鼓励学生关注家乡特色,增强文化归属感,并通过视觉笔记的“符号化”表达,深化对本土文化符号的认知。 教学重点:视觉笔记的构图逻辑与图像表达。 教学难点:信息的提炼与视觉化转化。 教具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笔、课本、a4纸、剪刀、透明胶、马克笔、假期生活素材(照片、日记等)。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老师:上课,同学们好,愉快的假期已经结束,同学们都经历了丰富的假期生活,今天我们先来看一看画家修拉的假期是怎样的?他的画采取了哪个艺术表现形式? 学生:举手回答说明自己的理解。 老师:这幅画描述了巴黎近郊大碗岛上人们欢度星期天的情景。修拉在创作过程中注重了光线与明暗的关系,采用了点彩法。以大量色点的密集排列取代颜色的调和,使其直接在观者视觉中混合,以保持色彩的鲜艳。 这是画家修拉的假期,请同学们思考假期中哪些场景让你印象深刻?你是怎么记录假期生活? 学生:说出自己的印象深刻的假期生活,记录方式例如:拍照、拍视频等。 老师:记录假期生活,我们可以通过拍照的形式,例如车水马龙的重庆街头照,与毛爷爷合影的橘子洲头照。除了拍照,还可以通过录制视频的形式,将旷野的人生记录下来。那么除了这些形式,我们还可以用哪些形式将假期生活记录下来?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记录假期生活的新形式———视觉笔记。那么什么是视觉笔记?(出示重庆三日游图片)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有什么特点?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老师:从这幅视觉笔记上我们观察到有简笔画的图案、文字、以及各景点照片,故视觉笔记其实就是用图像(简笔画、符号、图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记录信息。 特点:直观、生动、个性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假期视觉笔记。 环节二:欣赏分析,探索新知 活动一:用艺术形式记录假期生活 老师: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审美情趣。请同学们思考都有哪些艺术形式? 学生:举手回答。 老师:大家说的很棒,艺术形式多种多样,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不同的艺术形式,映入眼帘的就是2010年的杨顺泰的油画《一轴四馆》图,画家通过精细的观察与描摹来再现现实世界的细节与感受。其次,以中国画的形式来展示假期生活,例如现代画家丰子恺的《春日杏花》,以诗入画,将“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的意境代入现实生活,将春日游玩,杏花吹满头,路上和睦一家四五口,边说边笑的场景展示出来。第三种形式:中国传统文化———剪纸,例如2010年乔晓光的《城市·清晨的地铁》,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