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3章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第4节 离子反应 只要以上条件具备其一,我们就认为该离子反应可以发生。 2.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 (1)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两种溶液的体积。 (2)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反应完全。 3.主要仪器 (1)仪器:滴定管、铁架台、滴定管夹、锥形瓶、烧杯。 仪器a是酸式滴定管,仪器b是碱式滴定管。 滴定管的刻度自上而下由小到大,“0”刻度(最小刻度值线)在上但未到最上端,最大刻度值线在下,但未到活塞或玻璃球处,普通滴定管上刻度精确到 0.1 mL,估读到0.01 mL。在滴定管上端标注着适宜使用温度(一般为20 ℃)和有效容量(又叫规格)。因为下端有一部分没有刻度,滴定管的全部容积大于它的最大刻度值。 (2)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①查漏:使用前先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 ②润洗:用待盛液润洗2~3次。 ③装液:将酸溶液或碱溶液加到相应的滴定管中,使液面位于滴定管“0”刻度以上2~3 mL处。 ④排气泡:酸式滴定管快速放液以赶走气泡;碱式滴定管将橡胶管向上弯曲,挤压玻璃球,赶走气泡。 ⑤调液面:在滴定管下放一烧杯,调节活塞(或玻璃球),使滴定管尖嘴部分充满溶液,然后调节滴定管液面使其处于“0”刻度或“0”刻度以下的某一刻度,准确读取读数并记录。 4.主要试剂 (1)待测液;(2)标准液;(3)指示剂(一般用酚酞或甲基橙)。 5.常见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指示剂 变色范围的pH 石蕊 <5.0,红色 5.0~8.0,紫色 >8.0,蓝色 酚酞 <8.2,无色 8.2~10.0,浅红色 >10.0,红色 甲基橙 <3.1,红色 3.1~4.4,橙色 >4.4,黄色 使甲基橙变红的溶液显酸性;使石蕊变红的溶液显酸性;使酚酞变红的溶液显碱性。 6.实验操作 (1)准备 ①滴定管:查漏→润洗→装液→排气泡→调液面→初始读数。 ②锥形瓶:水洗→装待测液→加指示剂。 (2)滴定 左手控制活塞或玻璃球,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3)终点判断 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液,指示剂变色,且在半分钟内不变回原色,即为滴定终点。 7.数据处理 为减少实验误差,重复实验2~3次,求出所用标准溶液体积的平均值,然后再计算待测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8.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以用标准盐酸滴定待测氢氧化钠溶液为例: 步骤 操作 c(NaOH) 洗涤 未用标准溶液润洗酸式滴定管 偏高 锥形瓶用待测溶液润洗 偏高 未用待测溶液润洗取用待测液的滴定管 偏低 锥形瓶洗净后瓶内还残留有少量蒸馏水 无影响 取液 取碱液的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且取液结束前气泡消失 偏低 步骤 操作 c(NaOH) 滴定 滴定完毕后立即读数,半分钟后颜色又变红 偏低 滴定前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偏高 滴定过程中振荡时有液滴溅出 偏低 滴定过程中,向锥形瓶内加少量蒸馏水 无影响 读数 滴定前仰视读数或滴定后俯视读数 偏低 滴定前俯视读数或滴定后仰视读数 偏高 酸碱中和滴定时的注意事项 (1)中和滴定实验中,滴定管必须润洗,锥形瓶不能润洗。 (2)强酸与强碱相互滴定时,既可选用甲基橙,也可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3)石蕊颜色变化不明显,变色范围广,一般不用作中和滴定的指示剂。 (4)强酸与弱碱相互滴定时,应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强碱与弱酸相互滴定时,应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5)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液,指示剂颜色发生变化,必须保证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才算达到滴定终点。 离子共存的判断 1.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情况分析 (1)离子共存判断的“一个原则”: 离子共存判断实际是看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若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反之,则能大量共存。 ③离子之间反应生成水或其他难电离的物质。如图连线的两离子之间。 ④离子之间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图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