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小学劳动课与心理健康 协同育人实践指南 以劳育心 润心赋能 目录导航 CONTENTS 01 引言:现状、痛点与希望 02 理论基石:为何劳动能滋养心灵? 03 实践框架:“三阶四型”教学法 04 分学段案例解析 05 常见难题破解与资源工具 1.引言:现状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焦虑、抑郁、低自尊检出率持续攀升。 青少年“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价值感。 劳动缺失的深层影响:抽走了自我效能感的基石、情绪调节的有效通道、意义感的来源、现实感与社会连接的演练场、抗逆力的训练器。 我们在劳动课中遇到的 真实挑战 痛点1:是否觉得劳动课就是带学生干活,心理目标很模糊? 痛点2:是否遇到学生畏难、逃避、应付、合作冲突? 痛点3:是否觉得课时紧,没时间进行心理引导和总结? 一束光:劳动如何照亮心灵 中学案例:“一台破收音机的救赎” 初二男生小杨沉迷网络、自我封闭,通过电器维修社的专注实 践,收获全校瞩目的高光时刻,重建自信并迁移至学习。 小学案例:“小宇的‘安静时刻’” ADHD学生小宇通过担任班级绿植管理员,每日10分钟观察记 录,专注时间延长,获得同学正面关注,完成观察日记。 启示:劳动教育是可设计、可复制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载体。 2.劳动是心智成长的 “综合健身房” 构建自我效能感:“动手做→遇困难→解决→成功”的闭环,是自信最坚实的来源。 提供情绪调节场:重复性劳动舒缓焦虑;创造性劳动带来心流(Flow)体验。 预演社会适应性:在真实劳动分工中,学习沟通、规则、责任、妥协与解决冲突。 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PERMA模型 P Positive Emotion (积极情绪) 劳动成果带来愉悦、温暖、幸福感(如收获作物的喜悦)。 E Engagement (投入) 专注劳动时的心流体验,忘却时间与烦恼(如手工制作的沉浸)。 R Relationships (人际关系) 协作劳动构建友谊与归属感(如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M Meaning (意义感) 服务性劳动让付出惠及他人,获得价值认同。 A Accomplishment (成就感) “努力-成功”循环强化自信(如从“不会”到“完成”的突破)。 科学依据:大脑神经可塑性 核心概念:“神经元如何工作,大脑就如何变化”———重复的积极体验塑造更强神经通路。 克服困难 → 塑造“坚韧”通路 获得成功 → 塑造“自信”通路 团队合作 → 塑造“社交”通路 专注当下 → 塑造“专注”通路 结论:劳动体验是大脑的“积极健身”,通过重复实践构建积极神经结构。 大脑神经可塑性示意图 3.“三阶四型”协同育人框架总览 三阶 准备阶段 (心理预热) 实施阶段 (心理支持) 总结阶段 (心理升华) 四型 治愈型 (园艺、编织) 合作型 (小组课题、班级美化) 挑战型 (编程造物、拆解电器) 服务型 (社区服务、爱心义卖) 目标:实现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赋能学生心智成长。 准备阶段:心理预热 目标:激发兴趣,降低焦虑,建立安全感。 项目式启动: 真实问题引入(如“如何美化校园一角?”) 可视化任务书: 图片替代文字(如厨艺课“视觉任务卡”) 安全与规则公约: 师生共定(“大胆尝试,允许犯错”) 案例:厨艺课使用“视觉任务卡”展示洗→切→炒→装盘步骤,降低操作焦虑。 实施阶段:心理支持 目标:陪伴过程,及时赋能,化解挫折。 赋能式反馈:“我注意到你用了三种方法 这种尝试,这种探索精神太棒了!” ” 重构失败:“太精彩了!你又发现了一种行不通的方法,这是集体的财富。 情绪接纳:“看得出你有一点疲惫,需要休息还是一起看看? 核心:将劳动过程转化为心理支持的契机,强化积极体 总结阶段:心理升华 目标:固化积极体验,迁移美好品质。 “闪光时刻”分享会:不秀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