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第四单元 沉淀溶解平衡 第1课时 沉淀溶解平衡原理 一、沉淀溶解平衡原理 1.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 (1)【实验探究】PbI2的溶解实验 将少量PbI2固体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 取2mL上层清液中于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 实验现象:试管中有黄色沉淀生成。 实验结论:PbI2的溶解度很小,但仍有极少量的溶解。 PbI2溶于水的平衡方程式是PbI2(s)Pb2+(aq)+2I-(aq)。 (2)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 在有AgCl沉淀生成的溶液中,同时存在溶解过程和沉淀过程。 AgCl的沉淀溶解平衡方程式:AgCl(s)Ag+(aq)+Cl-(aq)。 2.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体系中形成了饱和溶液,即建立了动态平衡,叫做沉淀溶解平衡。 3.沉淀溶解平衡状态的特征: (1)动态平衡:v溶解=v沉淀≠0。 (2)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 (3)当改变外界条件时,溶解平衡将发生移动,达到新的平衡。 二、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1.内因 难溶物质溶解程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外部因素有温度、浓度、加入的电解质等。 (1)温度:温度升高,多数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2)浓度:加水稀释,浓度减小,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3)同离子效应:加入与难溶电解质构成微粒相同的物质,平衡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 (4)化学反应:加入与难溶电解质溶解所得的离子反应的物质,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三、溶度积常数 1.溶度积常数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达到沉淀溶解平衡后的溶液为饱和溶液,其离子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幂之积为常数,叫做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用Ksp表示。 (2)意义:溶度积(Ksp)反映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对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如AgCl、AgBr、AgI)而言,Ksp越小,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小。 (3)溶度积常数表达式 写出下列沉淀溶解平衡的溶度积常数的表达式 AgCl(s)Ag+(aq)+Cl-(aq) Ksp=c(Ag+)·c(Cl-) Fe(OH)3(s)Fe3+(aq)+3OH-(aq) Ksp=c(Fe3+)·c3(OH-) AmBn(s)mAn+(aq)+nBm-(aq) Ksp=cm(An+)·cn(Bm-) 2.溶度积规则 通过比较溶度积Ksp与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Qc的相对大小,可以判断难溶电解质在给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 (1)Qc>Ksp,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直至溶液饱和,达到新的平衡。 (2)Qc=Ksp,溶液饱和,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 (3)Qc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