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名称 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 授课班级 1.4 授课时间 课标要求 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内涵,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学科素养目标 1.关注自然景物描写,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2.根据导游个人简介、时代背景,理解其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之情、体会民族审美心理;3.理解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学习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关注自然景物描写,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学习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学习方法 情境任务法、活动探究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 教师引导探究 教学准备 1.提前设计导学案2.学生根据课文、导学案预习,完成海报、画面设计,自我探究导学案中的问题 评价设计 展示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展示内容。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与目标对应) 一、课前展讲学生朗读《诗词里的秋天》导入创设情境品秋景(展示海报、宣传画册)研读文字品秋情五、课后作业 播放朗诵背景音乐感谢王同学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的享受,诗词中秋天或萧瑟、或静美、或豪壮,人生经历不同、心境不同,即使是同一事物,感受也会不同,那么郁达夫眼中的秋又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跟着课本去旅行,走进故都的秋天。我们收到了一份宣传任务,要根据《故都的秋》这篇写景散文为北京做一份秋季游玩宣传手册,需要设计海报和宣传画册,课前根据课文和导学案的提示,已进行任务分组,请各小组汇集意见、选择出小组发言人进行展示,时间2分钟。发言人要组织发言内容。组别之间可相互补充,每一组发言完毕,由上一组进行点评。海报组(3组)画面组(5组)我们所有小组已展示完毕,那幅给你留下来深刻印象?八个小组是全班智慧、思想的凝结,每组都可圈可点。问题1:通过画面,我们来一起总结下郁达夫是如何调动感官体现秋天的清、静、悲凉的?问题2:本文为写景散文,作者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时,打破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想想作者是怎样来记叙、描写的?问题3:就全文来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又有“悲凉”之情夹杂其中呢?(知人论世)问题4:从课文句子中挑选你喜欢的,作为宣传手册的宣传语,并说说理由。作者只写北国的秋了吗?问题5:作者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有什么道理?(《登高》《沁园春·长沙》)总结收获你外出游玩后,想写一篇关于季节的文字,你会借鉴本文的什么方法?郁达夫最喜爱他的秋天,那最让你动心的是什么季节的美景呢?请模仿故都的秋的写法,试写一段关于季节的描写。《满洲里的冬》《附中的秋》 学生朗诵学生展示海报组(要回答故都的秋与北平的秋哪个好,增加哪些景点另辟蹊径,秋味宣传词,风情民宿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海报装饰元素)画面组(要回答给画面起的名字,调动感官,这幅画面怎样体现出秋的特点的?)第三段视觉、听觉色调:“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声音: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环境: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营造出悲凉的氛围图中有没有人?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细数着、静对着、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有我之境) 第四段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铺得满地)、触觉形象(极细微、极柔软),寂静无人,独自徘徊,只有与自然交融,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