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NA的复制》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在分子生物学这一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DNA复制是生物遗传信息得以世代相传和延续的基础,也是生物变异的基础,同时也为转录和翻译及RNA的复制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节内容先讲述科学家对DNA复制的推测,然后介绍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半保留复制的具体过程。 二、学情分析 由于课时较少,学生在有机物还没学明白之前就开始学习这么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好多学生根本就不理解,纯纯的机械记忆。 从能力方面分析,要求学生要有强大的理解能力,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属于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知识,学生们会感到困难。 其次他们有一定的观察推理能力,能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逻辑思维,创造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认知能力也在不断完善;从知识准备情况看,学生已经具有了DNA双螺旋结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基本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2.通过学习科学家探索DNA复制的经典实验,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对半保留复制的推理与验证。 五、教法和学法 根据内容设置一些问题,通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属于问答式教法; 以原有关于DNA的知识为基础建构DNA复制的框架为主线,辅以多媒体手段,采用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法上由于事围观分子内容不好理解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学法上,以学生观察分析为主线,结合课件及实物模型操作为辅。 六、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DNA的立体结构是怎样的? 2.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有哪几种? 3.碱基配对遵循什么原则? 观察课件上亲子代的相貌特征提出问题,亲代的遗传物质如何“多出一份”来传递给子代?学生回答:通过复制,转入对复制的学习。 这是在学生掌握旧知识基础上,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引申和发展从而获得新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温故而知新,它符合认知建构理论。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课 提出问题是DNA如何复制的呢?学生回答不出来,引入试卷复印这一生活中的事件,提出DNA的复制方式也有2种,分别是半保留和全保留。 一、 DNA分子复制的推测 1.学生阅读课本,通过问题:沃森,克里克提出的关于DNA分子复制方式的假说是怎样的?引入对“半保留复制”概念的学习,接下来我使用课件给出关于DNA分子复制方式的另一假说———全保留复制。然后让学生分别用红色和蓝色纸条代表母链和子链,模拟出子一代、子二代的DNA分子组成,体会半保留复制和全保留复制。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发求知欲望;通过展示两种复制方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自己模拟两种复制方式,会使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并且加深了记忆。 2.接着再次提出这样一个问题:DNA究竟是以半保留还是全保留方式进行复制的呢? 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对DNA分子复制的方式进行探究。 二 、DNA复制的实验证据 观看复制方式验证的实验视频,然后引导学生探究: 问题1:如果是半保留复制,亲代的DNA分子复制后得到的第l代DNA和第2代DNA的组成是怎么样的 用图解表示出来 问题2:用什么方法识别DNA中哪一条是母链,哪一条是子链 (启发学生采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 问题3:用哪种同位素进行标记 问题4:如果原DNA是15N的,原料是14N的,那么请推演复制后的第1代DNA与第2代DNA中N的情况如何 问题5:复制后,子一代的每个DNA全为15N/14N-DNA;第2代的DNA中有一半是14N/14N-DNA,另一半为15N/14N-DNA。但我们是看不出DNA分子的,产生的DN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