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学科 生物 授课学段及年级 七年级 课题 种子的萌发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教材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中的第一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一节“种子的萌发”。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过种子的结构,了解到被子植物生命周期的动态过程是从种子的萌发开始的。因此本节学习种子的萌发,对植物生长、繁殖等一系列完整的生命轮回的认知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本节内容与生活中发豆芽的实践、农业生产中作物的种植、种质库建设中种子的保存等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同时本节也是学生接触并设计的第一个多个变量的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设计、分析解释、交流评价、归纳概括等学习活动,着重提升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为后面开展的多种探究实践活动打好基础。 2.学习者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常对种子萌发的过程充满好奇,因为这是他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现象。然而他们对于具体的萌发条件和内部生理变化的理解可能较为肤浅。教师需要借助直观的实验、多媒体资料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系统地掌握种子萌发的科学原理和应用。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探究种子萌发条件实验方案,经历对实验方案进行分享交流、评价和改进的过程,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并进行充分的思考与讨论的过程,学会控制单一变量、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能够准确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并得出结论,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发展科学思维。通过用种子的萌发条件解决生活及生产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发展责任意识。 3.学习目标确定 1.结合生活经验,描述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 2.完成“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学会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能够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提高实验探究、创新能力;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如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豆芽等。 3.通过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理解生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生物的生活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知道种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结构与萌发相适应。 4.依据种子萌发的条件,能够科学解释农业生产中种子储存和播种措施的原理;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实践活动,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 学习重点:(1)说明种子萌发的条件。 (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学习难点:对照实验的设计评价。 4.学习评价设计 能够设计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 积极参与实验,实验过程有序,同学之间相互配合,分工明确,完成实验报告单。 通过对实验结果分析,能说明种子萌发的条件。 通过观察种子萌发过程,能够描述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变化。 能利用种子萌发的条件解释并解决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认同研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践意义。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播放图片(导入)教师活动1 【展示】图片:大豆种子的一生。 【提问】被子植物是我们之前讲的绿色开花植物,由六大器官构成,其一生需要经历哪些阶段呢 【讲述】我们这节课先学习种子是如何萌发成幼苗的。学生活动1 【观看图片】 【回答】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长成植株→开花结果→传播种子。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观看图片,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对种子的萌发学习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引出课题。环节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新授)教师活动2 【展示】①教材P2“想一想 议一议”:种质库中保存种子的环境条件是什么?②图片+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提问1】为什么种子在春天播种下去容易长出幼苗 有哪些适宜的环境条件 【讲述】不妨通过实验来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提问2】我们学过,科学探究的一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