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27747

湖北省武汉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10-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5次 大小:555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湖北省,武汉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
  • cover
武汉二中2024级高二年级上学期月考(一) 语 文 考试时间:2025年9月27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Ι(本题共5小题,共计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孔子十分重视诗教,因为他认为诗的社会作用是很大的。《论语 阳货》篇有相关说明,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对此,研究者一般都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解释孔子对诗的社会作用的看法。我认为如果深入研究的话,对于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也完全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加以解释。因为“兴、观、群、怨”说最终是要解决文学的社会功能问题,但是,这种社会功能必然要通过对人的心理力量的激发,才有可能实现。离开了人及其心理的变化,文学的社会作用无从发生。 诗可以“兴”。“兴”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兴”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兴”,则有较密切的关系。“兴”的原义是“起”(见《说文解字》),“起”与“立”的意义相近,因此作为《诗》的“兴”,是说不能把学诗停留在学习语言技巧和知识以及“专对”的本领上面,还必须从诗的学习中获得对人自身感情的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朱熹把“兴”解释为“感发志意”(《四书章句集注》),意思是说诵读诗歌可以使人的感情激动、精神振奋。那么为什么诗会有这种作用呢?朱熹又把“兴”解释为“托物兴辞”(《诗传纲领》),孔安国则把“兴”解释为“引譬连类”(见何晏《论语集解》孔安国注)。如果我们把这三种解释联系起来思考,那么我们对“兴”可能就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理解。首先,诗必须“托物”“引譬连类”,有形象,有联想的空间,而不是抽象的说教;其次,人们诵诗过程中通过对形象的体会和联想,受到启发和感悟,从而使感情、意志和精神振奋起来,使人得以“起”,得以“立”。所以“兴”的意思是指诗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对人的情感激励鼓舞。孔子的“兴”的观念既考虑到诗的形象性特征,又强调了诗的感情特性。对于“兴”,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培养人的情感力。我的理由是,既然把“兴”训为“起”,实际上可以把“兴起”连起来解释。《论语》中的“兴于诗”,《孟子》中的“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都是偏重情感发动的意思。所以“兴”可以说是孔子对情感力量的关心。他认为诗三百篇表达了人类丰富的情感,通过诗来开发人的健康情感,是孔子的“兴”说的基本内涵。过去的研究多受朱熹的影响,认为“兴”是“感发志意”,“志意”偏重于理性方面,忽视了兴与人心的激动感兴的关系,是有片面性的。 诗可以“观”。“观”是什么意思?“观”首先是对《左传》所记载的“观诗”活动的总结。具体的解释,可参考《论语集解》引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考见得失”。诗因为反映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在春秋时期,统治者热心派人搜集各地的民歌,谓之“采诗”,借以考察下层人民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和呼声。所以“观”的内涵主要指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观察现实的政治实施的结果,当然也可通过赋诗言志观赋诗者的志向、意愿等。可以说,“观”揭示了诗歌的认识作用。如果说“兴”偏重于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的话,那么“观”偏重于作用于人的理智的世界。 诗可以“群”。“群”是什么意思?关于“群”的问题可能与原始时期人类的群体活动有联系,诗和乐、舞一起,在原始人类的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孔子“群”的提法可能是对这种生活的总结。后人的注解也与此有关。《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解释“群居相切磋”,朱熹《四书集注》中则说“和而不流”。这些解释都比较准确。所谓“群居相切磋”,就是通过对诗的解读,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互相切磋,最后达成统一的意见。所谓“和而不流”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流”,是漫无检束的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