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内容 1.课标要求: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的算理,能正确运用计算方法;培养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 2.教材特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乘法”的重要内容,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基础上的拓展。以实际问题为载体,通过“算一算、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注重笔算与估算结合,为后续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 3.知识结构: 基础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拓展层:乘法估算→积的变化规律→综合运用乘法解决稍复杂问题。 4.资源开发:结合生活中的购物、行程等场景,补充“常见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等素材,增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单元学情 学生已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乘法竖式中每一步的意义,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步骤更多,容易在进位、数位对齐等方面出错。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通过迁移旧知学习新知,但对“积的变化规律”等抽象规律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实例,且在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时,易混淆不同数量关系的适用场景。 单元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学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能运用乘法解决“路程、总价”等实际问题,掌握“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等常见数量关系。 3.在探究计算方法和规律的过程中,培养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实施 共4课时: 第1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第2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第3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第4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综合应用 第1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本单元的基础,为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及解决实际问题提供计算方法支撑。 2.核心素养:通过探究笔算方法,发展运算能力;通过分析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培养推理意识。 3.关联内容:前导: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后续: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积的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已会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知道“用第二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时,积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这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需要重点引导。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理解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算理。 2.通过迁移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计算的价值,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时,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出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如23×45),让学生笔算并说说计算方法。提问:“如果把23改成123,变成123×45,该怎么计算呢?”引出本节课内容。 学生活动:笔算并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思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思路。 活动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为迁移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做好铺垫。 环节二:探究新知,掌握方法。 教师活动1:出示问题“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45×12。 学生活动1:根据“路程=速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