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州一中 2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 9 月份高二语文学科试题 总分:150 分 时间:150 分钟注意事项: 现代文阅读(37 分) 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奋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移到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表现出人类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有些制作不够精良、特型演员的形与神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问题。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虽然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征程仍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光明日报》2019 年 11 月 5 日) 材料二 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又何尝不是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些年以来,又何尝不是一场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 “走自己的路” 的自信正逐渐积淀并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什么,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水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 “雪山”“草地” 需要跨越,许多新的 “金沙江”“大渡河” 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 “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守护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