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28720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日期:2025-10-08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5次 大小:300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文化,内涵,功能,教学设计,高中,政治
  • cover
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增强对中华文化力量的认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2.科学精神:文化的内涵、特点,理解文化的功能。 3.公共参与: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 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教材主要有两个序列化的探究活动, 一是文化的内涵,引领学生认识什么是文化,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的载体等;二是文化的功能,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领会文化的功能。 【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 区别文化的广义、狭义内涵,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2、科学精神: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科学分析文化的内涵、特征,辩证分析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深入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正确认识文化现象。 3、法治意识: 在民主与法治建设中,自觉促进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交融 。 4、公共参与: 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接受健康有益的文化,学习优秀文化提升自己,发挥文化对个人的功能。支持家乡文化建设,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学情分析】 1、在九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作用,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是,学生对什么是文化、文化如何形成、文化的功能有哪些等还缺少深入了解。 2、哲学是文化活的灵魂。基于前期哲学板块的学习,学生已掌握马克思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能够用辩证的眼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分析、解决 问题。 3、在本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通过与学生合作,通过对24节气文化的深入了解,带领学生一起了解以节气文化为符号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与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文化的内涵、特征;(重点)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理解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明确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2、把握文化的功能。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分享法 【教学过程】 主议题:奏响时间的韵律,谱写自然的诗章 ———从二十四节气看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环节一:解码二十四节气,理解文化的内涵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它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精准,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在二十四节气的指导下,中国古代农民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农事安排。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农民会在清明时节播种瓜类和豆类作物;“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则根据不同的节气和地形选择合适的作物进行种植。同时,围绕二十四节气还形成了众多的民俗活动,如立春祭农、立夏尝新、立秋晒秋、冬至搓汤圆等。 议学活动一 任务一:除情境展示之外,你还知道二十四节气习俗属于文化现象吗?为什么? 任务二:结合上述材料,小组讨论分析二十四节气体现了文化的哪些内涵。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内涵 (1)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2)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2.文化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