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28728

2.1 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日期:2025-10-09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2次 大小:260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世界,物质性,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
  • cover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唯物论的基石,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起点。重在让学生把抽象的哲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本框由三目组成,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阐明自然界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在本质上是物质的,重点要区分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阐明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自身运动而产生的,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第三目“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阐明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从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和意识的物质性三大维度,系统阐述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理解本框内容,对于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反对唯心主义和有神论,以及后续理解“运动的规律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至关重要。 统编教材必修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开放的 读本:总体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世界是什么”等哲学本原问题有天然的好奇心。但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容易受到各种唯心主义、神秘主义观点的影响。同时,他们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多停留在具体实物层面,难以把握哲学上“客观实在”这一高度抽象的概念。因此,教学需从生活实例入手,通过辨析、探究,引导其实现从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的飞跃。 通过对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哲学有了大概的了解,学生的思维也比较活跃,初步建立起哲学思维,对哲学知识的情境有了兴趣,所以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情境的挖掘和利用,又要对学生对哲学概念的理解把关,及时调整,合理确定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达到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教学目标 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探究,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求真、辩证、批判的科学思维品质,学会用物质第一性的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将哲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关注社会现实,运用所学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公共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的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难点: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观房山之变,启哲学之思” 新课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图片:《老照片里的房山》(灰蒙蒙),《绿色房山》(绿油油)直观展示房山区过去作为重要矿产基地的景象与如今作为生态涵养区的绿水青山,形成强烈视觉对比。 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了图片,咱们房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引导学生答出:环境变好了、从产煤到搞旅游了) “房山的‘颜值’巨变,是凭空发生的吗?” “这场变革的深层依据是什么?是某个人头脑中的想法,还是有其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根基?” 引出课题: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到哲学层面,探寻世界的本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世界的物质性》。 设计意图:用时事和乡情导入,瞬间抓住学生注意力,并直接抛出本课核心问题,将区域发展实际与哲学基本问题紧密挂钩。 新课讲授 第一篇章:自然界的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