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教学设计 课题: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三框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课时: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和中国化成果,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科学精神: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理解“实践观点”的核心地位,区分科学哲学与非科学哲学。 公共参与: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案例,尝试用哲学观点分析社会现象,如“共同富裕”“科技创新”,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难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三、教学方法与资源 (一)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议题,分解为3个子议题。 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视频、文献材料、时政案例创设情境。 合作探究法:设置3次小组讨论,采用“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形式。 (二)教学资源 视频资源: 纪录片《马克思是对的》片段(第一集“你好,马克思”)。 微视频《真理的味道非常甜》(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故事)。 时政视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内涵》(央视新闻专题)。 文本资源: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节选(关于“两大发现”)。 《共产党宣言》节选(“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十九大报告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论述。 教具: 时间轴挂图(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 思维导图模板(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 小组任务卡(含探究问题、材料、分工建议)。 四、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学生任务) 预习教材P11-17,完成“知识清单”填空(见附录1)。 分组搜集材料: 第1组: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史料(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第2组: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的科学意义。 第3组:马克思、恩格斯生平故事(如“马克思与《资本论》的创作”)。 第一课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与基本特征 总议题导入:播放纪录片《马克思是对的》片段(3分钟),展示马克思手稿、《共产党宣言》封面等历史图片,提问:“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何能穿越170多年历史,至今仍闪耀真理光芒?”引出本课主题———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子议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时代呼唤的产物” (一)历史溯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15分钟) 情境创设:呈现“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图景”时间轴(含工业革命、工人运动、科学发展事件),引导学生结合预习和分组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三大条件。 小组展示与教师点拨: 第1组汇报:“无产阶级的觉醒”———阶级基础 材料:展示里昂工人起义口号“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对比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点拨: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理论指导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必然产物”(教材P12)。 第2组汇报:“科学的突破”———自然科学前提 案例:播放微视频《达尔文与进化论》(2分钟),说明“三大发现”如何打破“神创论”,为唯物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点拨:“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成为可能”(教材P12)。 德国古典哲学代表 贡献 局限性 黑格尔 提出辩证法(矛盾运动、发展观) 唯心主义体系(“绝对精神”决定一切) 费尔巴哈 坚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 形而上学性(否认矛盾,机械唯物) 点拨: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