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 课型 新授课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录 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标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除了与地球的宇宙环境有关之外,还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要系统地认识地理环境,就要了解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注重基础性,要求课程内容“宽而浅”,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要求选择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能够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不追求全面性。 学生学什么: ①通过实践和阅读课本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含义,周期,方向。 ②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学到什么程度: ①通过实践活动来“说出”地理自转或公转的方向、周期,这是地理教学中传统和经典的内容,要注意的是对初中学生只讲平均状态,不宜加深。 ②是通过实例来“说出”地球自转或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重在地球运动产生的结果(自然现象)是什么,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而对原理性的内容要求(为什么)进行淡化处理。 教师怎么教: ①建议第一次由教师进行演示,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教具、学具数量充足的学校,教师演示后,应让学生亲自进行演示或分小组进行演示,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指导。 ②地球运动本身较为宏观抽象,但是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关键在于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设计教学情境,如利用太阳的东升西落或不同地区时间的差异等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课堂导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开始,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激发其学习兴趣,由此进入地球自转运动内容的学习。这同时也是对学习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作铺垫。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学习这节课为学生解释生活中最常见的地理现象提供理论依据,为学生探索自然提供了全新的工具。本节课承接“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和特征。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意义非凡,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也为《地球的公转》和“地球的表层”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科学课中,已经对自转这个现象有了解了。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于生活中现象的观察能力还非常欠缺。鉴于本节课非常抽象,要求学生在立体和平面图像之间建立联系,这也提示教师在授课时,需要直观手段辅助。 学习 目标 1、通过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观察现象,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培养同学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和小组探究,能够解释昼夜更替现象,并理解昼夜更替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3、通过图片、动画和生活案例展示,学生认识地球自转产生时间的差异、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 评估 任务 学生通过在地球仪上演示并观察地球的自转,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特别是在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说出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学生生活实例的展示,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会导致时间的差异,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评估要点 环节一 新课导入 学生观看视频 教师播放视频,视频中提问太阳为何会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白天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