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31082

2024-2025学年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10-1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82次 大小:8319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24-2025,学年,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七年级
  • cover
2024-2025学年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七年级(下)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1.如表是校园文化周的日程安排,可能出现在第一天专题展览中的是(  ) 第一天:专题展览———繁盛的隋代经济 第二天:主题讲座———创新的隋朝制度 第三天:话剧表———绚烂的一现昙花 A. 含嘉仓粮窖遗址 B. 昭陵六骏石刻 C. 三彩釉骆驼 D. 乾陵无字碑 2.在隋朝的废墟上,强大的唐朝建立起来了。新王朝的统治者继承和发展了隋朝在制度方面的诸多成就。在下列选项中可以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A. 确立分封制 B. 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C. 完善科举制 D.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3.以下是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描述某时期的关键词:“李世民与武则天”“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4.学习历史离不开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只解决“真伪”问题,而价值判断是对事物的美丑、善恶、好坏、进步或落后等进行评价。下列属于价值判断的是(  ) A. 长平之战 B. 楚汉之争 C. 赤壁之战 D. 安史之乱 5.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搜集到如表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的学习主题是(  ) 考古资料 文献记载 艺术作品 文学作品 唐蕃会盟碑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步辇图》(局部) 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 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 ———《凉州行》 A. 发达的农耕文明 B. 持续的民族交融 C. 多元的饮食文化 D. 辉煌的艺术成就 6.唐朝时,来自东罗马、大食、新罗等国的客使汇聚于都城长安。不少外国人在中国长期定居,有的还在朝廷中任职。这反映出唐朝(  ) A. 经济生活的繁荣 B. 文学艺术的繁盛 C. 科学技术的发达 D. 开放包容的气度 7.唐三彩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又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这折射出唐朝注重(  ) A. 传承创新 B. 因循守旧 C. 破旧立新 D. 绚烂夸张 8.北宋时,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驻地定期更换,这些措施意在(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削弱宰相权力 C. 丰富市民生活 D. 发展海外贸易 9.如图是赵老师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一课板书设计所做的调整。这样调整是为了(  ) A. 凸显并立政权的地理位置 B. 直观反映当时的民族关系 C. 强调北宋与辽关系的缓和 D. 反映崇文抑武政策的后果 10.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这表明(  ) A.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 B. 人口流动促进民族交融 C.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管理地方 D. 我国经济重心逐渐难移 11.“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材料反映了宋代(  ) A. 农业的发展 B. 手工业的兴盛 C. 商贸的繁荣 D. 对外交往密切 12.上(宋高宗)曰:“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万计。”这说明当时朝廷重视海外贸易的动机是(  ) A. 增加财政收入 B. 防止武将专权 C. 强化中央集权 D. 促进民族交融 13.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废除了丞相制和中书省,规定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调兵权统归兵部;地方各省设三司,互不统属。其目的是(  ) A. 解决倭患 B. 强化皇权 C. 增强国力 D. 发展科举 14.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