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电功率(实验题30道) 1.如图甲和乙所示,是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两透明容器中密封着等质量的空气,两容器中的电阻丝串联起来连接到电源两端,通电一定时间后,比较两个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的变化。 (1)在该实验中,通过观察U形管中液面的 来反映电阻丝产生热量的多少,这种研究方法叫 法。 (2)在图甲中,通过两电阻丝的电流 ,该实验是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导体的 的关系。 (3)在图乙中,是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 的关系,通电一段时间后, 侧容器 U形管液面高度差较大,这说明 。 (4)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大量实验,首先精确地确定了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 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 (5)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电炉丝热得发红,而与其相连的导线却不怎么热”,这一现象可用 装置(选“甲”或“乙”)的实验结论解释。 2.探究实验一:小红同学利用图甲设计的电路图来“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 电阻R/Ω 5 10 15 电流I/A 0.3 0.15 0.10 (1)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滑片P应移至 (选“A”或“B”)端; (2)当小红同学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且大小接近电源电压,则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可能是定值电阻发生了 (选填“短路”或“断路”); (3)排除故障后,小红进行实验,每次只更换电阻,测得相应的电流值,同组同学指出她无法得出正确结论,其原因是 ; (4)小红改正错误后,将5Ω的电阻接入电路,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V,记下电流表示数。当将原来5Ω的电阻换成10Ω的电阻后,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 (选填“A”或“B”)端移动; (5)经过三次实验后,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可得出实验结论 。 探究实验二: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6)利用甲装置可以探究导体产生的热量与 的关系; (7)给乙装置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 侧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更大; (8)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电炉丝热得发红,而与它相连的导线却不怎么热”,这一现象可用 装置的实验结论解释。 3.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电源电压为6V,小灯泡(电阻约为10Ω)的额定电压为2.5V,可供选用的滑动变阻器R1和R2的最大阻值分别为10Ω、30Ω。 (1)该实验应该选用的滑动变阻器是 (选填“R1"或"R2")。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 状态。 (2)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题甲图的实物图补充完整,并使滑片P向左移动时小灯泡变暗 。(导线不能交叉)。 (3)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题乙图所示为 A。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 (4)小华想换用其他规格的小灯泡再做该实验,在未断开开关的情况下,他直接将小灯泡从灯座上拔出。他的这种操作是错误的,容易损坏 (选填“电压表”或“电流表”)。 4.同学们测量额定电压为2.5V小灯泡的电功率。 (1)实验前,电流表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应对电流表进行 ; (2)同学们连接的电路如图乙所示,经检查发现A、E两点间的导线连接错误,应改接到 两点之间;更正错误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最 (选填“左”或“右”)端; (3)闭合开关,无论怎样调节滑动变阻器小灯泡都不亮,经检查发现小灯泡灯丝断了,此时电压表 (选填“有”或“无”)示数。排除故障后继续实验,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正常发光,继续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低于、略高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实验数据和现象记录如下表,表中a处的数据为 ; 实验次数 小灯泡两端的电压U/V 通过小灯泡的电流I/A 小灯泡的亮度 1 a 0.30 正常发光 2 2.0 0.26 较暗 3 3.0 0.32 较亮 (4)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小灯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