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 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状况: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2.学生心理特征: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导入新课:1、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孔子)。2、 放幻灯片。讲述:孔子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放牧牛羊)这样的小官,由于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三十岁时便开始开办私学,广收门徒,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卓有政绩,后先后任小司空、大司寇。54岁时因鲁君不听相劝,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鼓吹恢复西周的制度。他带着弟子到过7个国家,但未能得到任用,14年后回到鲁国,专门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和传播工作,五年后逝世。 培养学生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一、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活动):请给孔子先生做一个名片,那我们该如何介绍呢?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学生讨论):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和学说是什么? (主张恢复西周的奴隶制度,提出“仁”的学说。) (讲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最高的道德准则什么是“仁”?包含一切美德“仁者爱人”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苦役和任意刑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主而主人,己欲达而达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苛政猛于虎”(相关知识联系)语文教学“《论语十则》”(学生阅读)1、44页“文献资料栏”孔子的三段话,“动脑筋”: 孔子这三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 (他教育我们对学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小结)归纳孔子的主要思想文化成就。结合语文课文《论语》,启发学生用论语中心语句来反映孔子的主要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2、 指导学生读47页“自由阅读卡”,讨论回答: “‘曲阜三孔’中,哪一项是纪念孔子用的?哪一项是孔氏家族的墓地?哪一项是专门给孔子后代居住的房屋?这说明孔子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 (孔庙,孔林,孔府,他在我国古代备受尊崇。)(小结) 后来,孔子的学法成为封建文化的传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在今天孔子的老家山东曲阜,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