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33983

2.2《红烛》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0-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9次 大小:112904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在他的追悼会上,朱自清写下评价: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 (1899-1946)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新月诗派。 2.梳理脉络,感受情感变化。 3.赏析意象,体悟红烛意蕴。 4.体会深情,激发爱国热情。 走近作者 (1899—1946) 1912年,进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1919年,积极参与五四运动。 1922年,美国留学,学习艺术。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办刊物,当教授,民主爱国活动。 1927年,创建“新月派”。 1928年,出版诗集《死水》。 1932年,清华中文系教授。 1938年,带领学生一起转移到西南联大。 1946年,《最后一次讲演》后,被特务击杀。 毛泽东曾评价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这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新月派 (1899—1946)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 1927年春,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 三美主张 (1899—1946)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三美”主张,该主张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绘画美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 强调词藻的选择要体现出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建筑美是指诗的整体外形,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创作背景 (1899—1946)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后,他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本文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重要字词 (1899—1946) 整体感知 (1899—1946) 1.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烧蜡成灰? 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以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整体感知 (1899—1946) 2.听清范读,并尝试用不同的词概括每一节中作者的情绪。 第一节:对红烛的赞颂(一扬) 第二节:对红烛的困惑(一抑) 第三节:对红烛的了悟(二扬) 第四节:对红烛的激励(二扬) 第五节:对红烛的感伤(二抑) 第六节: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