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36559

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滨城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0-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0次 大小:942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河南省,答案,试题,语文,月月,学期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9月月考》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B 2.A 3.①如何服务人君;②决策自天子出;③孝悌者好犯上。 4.问题:为什么有子说孝悌是为人之本? 理由:问七回答的内容阐释了孝悌为人之本的原因。 5.君子:以“务本”为核心,立己达人。坚守生命之本,专注修身挺立;以孝悌为起点,延伸社会伦理;立足公心,担当社会责任。 臣子:以“公心”为准则,忠而不愚。坚守“勿欺”底线,忠诚源于良知;敢于“犯之”纠错,冒犯出于大义;恪守秩序边界,维护“有道”格局。 【导语】此文以阳明心学为镜观照《论语》,择取君臣、秩序、孝悌等核心议题,借“语录+翻译+问答”架构,层层拆解经典义理。既有对“勿欺而犯”“务本生道”的深度释读,又融入现实观照与历史思辨,逻辑清晰,视角独到,让古老经典在当代语境下焕发生机,兼具学术性与启发性。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会得到国君的理解”扩大范围。原文“贤明的国君都会理解”表明昏庸的国君并不一定会理解臣子的冒犯是为维护群体利益。 C.“这是‘有道’社会的理想状态”绝对化且无中生有,根据“天下有道,一切都处在合理区间,天下百姓各得其所,自然就没有什么需要批评的”可知文中只是提到“百姓各得其所”时就没有什么需要批评的。 D.“只有人的生命之‘本’挺立,为人处世的‘道’才会自然生发”曲解文意。原文是“只要人的生命挺立起来,人之道自然而然就能生发出来”。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还提及语录2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秩序趋势”错误。“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是作者阐释“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有道,自诸侯出就是无道”的原因的举例,并非是语录2体现了这样的秩序趋势。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语录1围绕子路问“如何服务人君”展开,孔子的回答“勿欺也,而犯之”是核心内容,所以此处应填“如何服务人君”。 ②语录2中“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表明,“有道”的重要体现是礼乐征伐等决策由天子作出,所以此处填“决策自天子出”。 ③语录3里有子认为孝悌的人很少会犯上,“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体现了孝悌与犯上的关系,所以此处填“孝悌者好犯上”。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文本来看,问七的回答围绕孝悌展开,详细阐述了人在家庭中自然产生孝悌情感,且会将这种情感延伸到社会互动中,还提及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家庭教育、以孝治天下等都基于此道理,这些内容正是在解释孝悌成为为人之本的缘由,所以提出“为什么有子说孝悌是为人之本”。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从文本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表明君子要抓住根本,而人的生命是“本”,所以需专注修身,充实、挺立生命,这是“立己”。同时,人在家庭中产生孝悌情感,君子要将孝悌延伸到社会互动,以公心担当社会责任,实现“达人”。 ②依据“勿欺也,而犯之”,臣子对国君不能欺骗,这是源于良知的忠诚底线;发现国君问题,要出于公心、为群体利益勇敢“犯之”纠错,而非因私利;还要恪守秩序,维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有道格局,助力国家有序发展。 6.D 7.D 8.C 9.①作品体现出作者的创作个性,使现代人们跳出个人狭小天地,引向博大纵深的历史长河,触见时代的风云。 ②作品再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生活的画卷,反映出时代精神,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代表作品。 ③作品刻画了焦裕禄不向恶劣环境屈服、敢于斗争的形象,写出了社会生活的饱满度,体现出希望和精进的力量。 ④作品保持了艺术上高水准,既有宏观视野,又善于抓住生动细节。 【导语】两则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