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 生态平衡的表现在: 2. 生态平衡的特征: 3.生态平衡的原因: 4.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 5. 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6.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有: 7.决定稳定性强弱的因素是: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 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 负反馈调节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组分多少,营养结构复杂程度 复习巩固 默写下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知识点 负反馈调节 第4章 人与环境 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节聚集: 1.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2.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对人类的生存以及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影响? 3. 怎样从我做起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过程 对接核心素养 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 理解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关系;解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与后果。 生命观念 01 科学思维 02 科学探究 03 04 社会责任 基于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学习,形成珍爱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并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一些建议。 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或行动计划。 问题探讨 1.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 开发环境友好技术,节能减排,实行循环经济。 2.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不一定,人类活动可能破坏环境,也可能改善环境。 1.什么是生态足迹? 2.生态足迹包括哪些内容?结合图4-1进行阐述。 3.生态足迹对生态环境具有怎样的影响? 4.生态足迹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如何减小生态足迹? 活动1:阅读教材P82~83,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1)消耗生产资源占有的面积;(2)吸纳废物占有的面积 生态足迹越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大 与生活、生产、消费方式有关。选择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发展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生态足迹 建设用地 碳足迹 林地 草地 耕地 渔业用地 返回 1.维持一个人的粮食消耗量所需要的耕地面积就是生态足迹( ) 2.农村生态足迹比城市生态足迹大( ) × × 3.在现有条件下,人口越多,生态足迹越大( ) √ 应用训练 世界人口增长曲线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活动2:阅读教材P84~85,思考讨论完成相关问题 讨论1: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 不一定,生态足迹与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有关 活动2:思考讨论 讨论2:根据资料,从人口增长和生态赤字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全球生态足迹远大于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增加→地球生态严重超载→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讨论3: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 ①保护耕地;②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③开发新能源;④提高能源利用率;⑤发展循环经济;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等等。 讨论4: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 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我们应该怎样做? 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下图是反映人口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 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加大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人口数量持续高于环境容纳量 D. 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B 应用训练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活动3:阅读教材P85~87,总结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