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42835

12《拿来主义》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0-1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8次 大小:154255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拿来主义 鲁 迅 语言建构与运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文中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联系上下文,体会其幽默、犀利、含义深刻的语言。 3.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刻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培养独立思考、辩证取舍的文化态度,树立文化自信。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讨论质疑、反复研读,理清课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思路与结构。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教学目标 一、知人论世 读作者 鲁迅(1881-1936),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笔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南腔北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 读背景 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写作动机源于20世纪30年代关于“西化”与“复古”的论战,其首要目的是纠正当时在引进外国文化上的错误倾向。 1.“全盘西化”论:以胡适、陈序经为代表。 2.“中国本位文化”论:王新命等(复古) 3.左翼文化运动:鲁迅为代表,主张批判性地吸收中外文化精华,以创造无产阶级新文化。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在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的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题旨) 读标题: (3)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How) (1)什么是"拿来主义" (What)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Why) 02 01 03 拿来主义 二、初读感知 1.注意字词读音、积累词汇。 2.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3. 作者在文中先批判了什么,后主张了什么? 1.(1)给下列红体字注音。 冠冕堂皇   吝啬   玄虚   蹩进  残羹冷炙   脑髓  孱头  自诩 guān miǎn sè xuán bié gēng zhì suǐ càn xǔ (2)积累词汇。 博而不精: 自 诩: 礼尚往来: 冠冕堂皇: 孱 头: 残羹冷炙: 自己夸耀。诩,夸耀。 懦弱无能的人。 广博而不精深。 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 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2.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3.作者在文中先批判了什么,后主张了什么? 先从反面批判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然后从正面提出了“拿来主义”并阐述其具体方法。 整体 感知 4.理清全文思路(言之成理都可以) 第一部分(1~4):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先破) 第二部分(5~9):提出”拿来主义“,阐述如何”拿来“。(后立)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三、精读品味 表现: 只是送出去, 送古董, 送古画新画, 送梅兰芳 实质: 媚外、卖国 后果: 祸延子孙(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 提主张: 礼尚往来,"拿来”! 批判方法问题 提问:作者如何批判”送去主义“?用了什么方法? 1.批判论据 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 2.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 类比论证(尼采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结果发了疯———中国只是送去,不拿来,结果我们的子孙只能磕头道喜讨残羹冷炙做奖赏) 论证方法问题 1.提出问题:作者用什么方法论证“拿来主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