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44328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

日期:2025-10-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0次 大小:67969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3课,孟子三章,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统编版(2024)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年级上册 第23课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繁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人民流离失所。在这样的乱世中,有一位思想家奔走列国,倡导以仁政拯救苍生,他就是孟子。今天,我们通过《孟子三章》,探寻他穿越千年依然震撼人心的思想智慧。 走进孟子的时代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他一生致力于推广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政治理念。孟子曾游历各国,劝说君主施行仁政,但未被广泛采纳。他的言行由弟子及后人整理成《孟子》一书,共七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 者 简 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著,共七篇。其文气势充沛、逻辑严密,善用譬喻与对比说理,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深远。本课三篇均选自《孟子译注》,题目为编者所加,是孟子思想的集中体现。 作 品 简 介 预习检查———读一读 淫 yín jiàn 贱 贫 妾 qiè 衍 yǎn 公孙 畎 亩 quǎn 傅 说 yuè 胶 鬲 gé 拂 士 bì 孙叔 敖 áo 粟 sù 米 域 yù 疆 畔 pàn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在古代的战争中,取胜的因素众多。是得天时,顺应时机就能获胜?还是占据有利地势就能高枕无忧?又或者是其他因素更为关键?其实,古人早就对战争取胜之道有了深刻思考。孟子就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那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探寻其中的智慧。 课 堂 导 入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掌握文中“天时”“地利”“人和”等核心概念,背诵全文。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观点是如何通过层层论证得出的。 3.体会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主张,感受其强调的人心所向、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学 习 目 标 本文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是孟子在战国中期所作。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各国依靠武力扩张领土,忽视民心向背。孟子周游列国,试图说服统治者施行“仁政”,认为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本文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成,通过分析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强调“人和”即民心的重要性,体现其“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探究新知———创作背景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表达作者观点的文章体裁。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并通过举例(如攻城不胜、守城者弃城)和对比(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等方式进行论证,逻辑严密,语言有力,体现了议论文说理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 探究新知———文体知识 题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直接点明了文章的核心观点。“道”在这里指的是仁政、正义和符合民心的政治主张。“得道”即实行仁政,就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失道”即背离民心、施行暴政,就会失去支持,甚至众叛亲离。题目以对比形式揭示了民心向背决定成败的道理,简洁而深刻,统领全文。 整体感知———文题解读 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