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上7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金色花》是选自泰戈尔《新月集》中的一首散文诗。诗歌以孩子的视角展开想象,描绘了孩子变作金色花与母亲嬉闹的几个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母子之间浓浓的爱意。 本文以散文的形式呈现,却有诗一样的语言,凝练而生动。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天真可爱又有点调皮的孩子形象,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同时通过简略的笔墨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与疼爱。文章像早起的天空,清澈、明亮、温和,给人清新、愉悦之感。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自主读懂文章中孩子与母亲之间的情谊,基本具备通过朗读体现人物情感的能力。但这种体会比较抽象,需要引导立足文本精读品析,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首散文诗,既有散文的特点,又有诗化的语言。学习本文可从以下2个环节展开:一是立足文本,从标点、字词、句子、段落等角度朗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读懂文章内涵;二是延伸拓展,播种诗歌种子。朗读泰戈尔的诗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泰戈尔的诗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文章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天景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之美、季节之美的一种经典表达,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中对春天独特的情感寄托和审美取向,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语言运用:朱自清运用了丰富而精妙的语言来描写春天,如大量生动的词语、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习到如何准确、生动地运用语言来表达和描绘事物。文中句式的多样变化也体现了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表达的范例。 思维能力: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逻辑来描写春天,从盼春到绘春再到颂春,体现了清晰的写作思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春天不同景物的细致刻画也能锻炼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分析思维。 审美创造:全文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和蓬勃向上的氛围,能给予学生美的熏陶,提升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学生可以在欣赏的基础上,受到启发去进行自己的文学创作,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难点: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抒写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简介作者 1.PPT呈现泰戈尔金句: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 天空不曾留下飞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2.简介泰戈尔: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是一位杰出的印度诗人、文学家、哲学家、社会改革家、艺术家和教育家,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其思想与作品对东西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于1861年5月7日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充满艺术与哲学氛围的贵族家庭。他的家族是当时孟加拉知识界的中心,父亲是著名的哲学家和宗教改革家。他从8岁开始写诗,一生创作浩繁。他不仅写诗,还创作小说、剧本、散文、歌曲,并亲自绘画。 他1913年凭借英译本诗集 《吉檀迦利》 (Gitanjali,意为“献歌”)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孟加拉语诗歌的集大成者,代表作包括《吉檀迦利》《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等。他的诗歌充满哲思、韵律优美,歌颂神性、自然、母爱与童真。 他的长篇小说《戈拉》《家庭与世界》深刻反映了印度的社会问题。戏剧《邮局》《暗室之王》等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创作了数千首歌曲,其中《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另一首《金色的孟加拉》则是孟加拉国国歌。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位创作了两国国歌的人。 他于1901年在桑蒂尼克坦创办了一所露天学校,后发展成为维斯瓦-巴拉蒂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