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2026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B)卷 (考试用时:80分钟;试卷分值:100分) 试卷页数:12页;试题数量:33小题;测试范围:七上历史新教材1-12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情境:考古分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了如下远古人类遗址的相关资料。据此可知,这些远古人类( ) A.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 B.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C.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D.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2.【新趋势:史料实证】绘制下图最有说服力的史料依据是( ) A.史书中的场景描写 B.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牙齿化石 C.周口店的自然环境资料 D.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灰烬、烧骨 3.美的存在反映了人类头脑中的一切审美意识。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追寻美的步伐,无数的人从美的各个方面赋予美不同的定义。下列图片能反映这一主题的是( ) A.石器 B.骨笛 C.骨针 D.装饰品 4.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下面出土文物信息可用于研究( )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生产工具的改进 D.社会阶级的分化 5.某学校七年级的同学正在进行项目式学习,将收集的资料整合成如下表,该资料可佐证( ) A.商品经济开始出现 B.原始农业高度发达 C.中华文明多元发展 D.原始人类集体群居 6.【新趋势:历史解释】位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以彩陶最有特色,大汶口文化(距今约5900-44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元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物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说明( ) A.大汶口原始居民拥有私产 B.当时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水平提高 C.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 D.仰韶文化时期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7.【新趋势:史料实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中国历史发展实际,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其中有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下列考古发现中,表明当时人类已进入“文明社会”的是( ) A.北京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人工用火遗迹 B.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C.山西陶寺古城遗址大小墓随葬品差别大 D.河南仰韶遗址出土了几何图案的陶器 8.山西运城夏县大量流传的口头传说文本中,嫘祖教导民众养蚕取丝编绢,福祉万民,被尊称为“先蚕娘娘”“蚕祖”“蚕神”。2009年,夏县有关嫘祖的传说被列入第二批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在对夏县师村遗址进行发掘时,出土了距今6000年以上、仰韶早期中国最早的石雕蚕蛹。这说明( ) A.传说蕴含着一些历史信息 B.考古发掘也需要依赖于传说印证 C.传说中的内容都是真实的 D.考古发掘是了解历史唯一途径 9.【新趋势:历史解释】山西陶寺古城遗址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下表是山西、浙江、辽宁、广东等地出土的玉器。由此可以说明( ) A.早期文明各具特色 B.中原成为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C.社会贫富分化已进一步加剧 D.中原文明影响北方的文明 10.下图为二里头遗址的考古现场。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出土了用于祭祀等礼仪的精美玉器和乐器、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龙形器,它们大都是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该发现反映了( ) A.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B.商朝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C.西周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D.牧野之战战场的激烈程度 11.在中国古代谥法中,“贼人多杀曰桀”,“残义损善曰纣”,“暴虐无亲曰厉”,“淫德灭国曰幽”。这些谥号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重视教育,奖励学术 B.加强国防,充实军备 C.任用贤者,勤政爱民 D.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12.《周王权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