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附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10月模块诊断(总第四次) 地理试题评分细则 1.C 2.A 3.D 4.D 5.B 6.A 7.B 8.C 9.A 10.C 11.B 12.B 13.C 14.D 15.B 16.(16分) (1) (8分)水帘洞位于高大阶地,地势较高,可避免洪水威胁;谷内四季流水,水源充足;洞内有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用火的灰烬层,说明洞内相对温暖,且可用于防御野兽;基岩为不透水岩层,其上砾石层结构松散、透水性好,利于排水,洞内较为干燥。 (2) (4分)砾石层透水性好,大气降水下渗后,在不透水基岩顶部汇聚,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在水帘洞位置出露,形成流水,流水长期侵蚀溶蚀,促进水帘洞的发育;砾石层为流水侵蚀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流水搬运作用下,塑造了水帘洞的形态。 (3) (4分)灰烬层被钙化胶结的砾石层所覆盖,减少了外力(如风、流水等)对灰烬层的侵蚀和破坏;水帘洞所在地区地质稳定,没有强烈的地壳运动等破坏灰烬层的保存环境。 17.(14分) (1) (4分)地表径流丰富,带来大量的陆源沉积物在海域沉积,陆源有机碳来源多;大陆架宽广,海底地势起伏较小,利于有机碳沉积并富集;海水搬运能力强,沿岸流及黄海暖流将大量海源有机碳物质携带至南黄海沉积;南黄海海域生物量多,海域初级生产力高,为有机碳的形成提供物质来源等。 (2) (4分)东亚冬季风增强,黄海沿岸流势力增强,将更多沉积在山东半岛北部的陆源物质搬运输送至南黄海沉积;东亚冬季风增强会使更多长江河口物质进入远海(黄海暖流影响范围),黄海暖流将长江供应的陆源物质输送至南黄海,有利于提升海洋浮游植物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区域的海源有机碳埋藏量。 (3) (6分)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增多、气温升高);流水搬运沉积作用强;河、湖发育;植被生长茂盛;夏季风势力增强等。 18.(15分) (1) (5分)冰期大面积扩张的冰盖向大陆边缘盆地推进,挤压下覆岩层,导致冰盖边缘和盆地前缘隆起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凹槽,侵入凹槽里的海水由于水(体)交换受限,冻结浓缩,海水密度增大,形成高盐度水体并渗入地下,形成低温卤水。 (2) (6分)当低温卤水形成加快时,说明冰川增多,冰川向大陆边缘推进,气候处于相对寒冷时期;当低温卤水形成变慢甚至减少时,说明冰川退缩,气温升高,气候处于相对温暖时期。 (3) (4分)低温卤水渗入地下可能改变岩层中地下水的压力,造成岩层变形;可能导致岩层的膨胀或收缩,降低岩层的稳定性;会改变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影响水岩作用过程,加速岩层风化和侵蚀过程;通过溶解、沉淀等过程,改变岩层的化学成分等。 19.(10分) 对土壤CO2排放的影响: 红松阔叶林阶段土壤CO2排放量高于草本阶段;红松林生物量大,枯落物和根系更丰富,为微生物分解和根系呼吸提供充足有机质;草本阶段植被退化,生物量减少,土壤有机质来源减少,导致CO2排放量降低。 红松林土壤CO2排放峰值滞后于草本阶段。红松林冠层茂密,地表光照弱,土壤升温慢,微生物活动和根系呼吸高峰延迟;草本群落植被稀疏,地表受太阳辐射直接加热,土壤温度快速升高,CO2排放提前达峰。 对土壤生态的长期影响: 有机质减少,逆向演替导致植被生物量下降,枯落物输入减少,土壤有机碳库萎缩;根系减少削弱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加剧水土流失;微生物活动减弱,养分循环速率下降;土壤CO2排放量减少可能伴随碳固定能力降低,区域碳平衡被破坏。山西大学附中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10月模块诊断(总第四次) 地 理 试 题 考查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考查内容:自然地理 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下图为世界某湖泊中小岛轮廓图,该岛面积约0.31km ,岛上植被茂密,盛产蔬菜、亚麻(5月初播种,7~9月收获),养鸡业发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