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47151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0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2次 大小:59184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纲要,7课,隋唐,制度,变化,创新
  • cover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视角 从历史人物学习历史是一种新视野下的学习方式。本课以杨炎这一历史人物,从入仕、当官、理财三个方面,探究官吏选拔、国家运行、赋税经济的制度变化创新的过程,体会制度与大一统封建国家发展的联系。教导我们要重视“创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最重要的位置上。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隋唐时代是于分裂中完成统一、发展繁荣的新时期,隋唐制度不仅作为成熟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并为中国古代历朝基本沿袭,也随着隋唐社会繁荣发展、中外文化整合对西方各国产生深远影响,如繁星点点, 闪耀古今。将从单元结构、单元课时结构和本节课的内容结构三个方面总结其内在关系。从单元结构的角度来看,本课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紧扣标题中“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大一统国家发展的部分,是中国制度文明的典范,他的前提是秦汉时期的建立和巩固,后又促进大一统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单元课程结构角度来看,在本单元中涵盖从三国到隋唐的历史,时间跨度比较大,内容比较多,重点是分别从制度、区域、民族融合和思想文化四个方面展现这一时期大一统国家发展面貌。同时,又是从这四个方面为隋唐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从本节课的内容结构来看,标题重点是 “变”和“新”二字,需要突出的是过程性的变化,所以隋唐制度建立演变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教材编写上就有清晰的体现,而隋唐更多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分别是“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与“赋税制度”,这三个子目之间具备着怎样的逻辑关系呢?在研读教材的过程,我们可以总结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赋税制度是维持政权运行的保障。而选官制度可以理解为官吏的选拔,三省六部制是国家新官僚机构,其二者维持着赋税制度的实施和完善,三者都维持着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从三个角度都体现了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内在关系。学生情况分析本课面向对象为高一学子,经过初中相关基础知识学习,学生对于“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等基本事实有一定了解;经过三年学习训练,基本拥有提炼信息、因果分析的能力;同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逐步尝试以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意识去掌握选官制度、中央官僚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和原因。但学生仍停留在史实的表面,仅对重要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并不清楚其内在联系,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仅了解两税法和租庸调,而忽视土地关系改变对于赋税制度演变的影响。仅了解中央官僚制度经过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的改变,但忽略了与大一统中央集权封建社会的关系。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能通过表格、研读史料,对比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认识科举制在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基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历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能通过图示和材料,了解三省六部制的职权,认识三省六部制的变化的特点和影响。(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通过填写表格、研读史料,了解租庸调制和两税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废除租唐调制设两税法的原因,掌握历代赋税制度变化的特点和意义。(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通过对隋唐制度变化的学习,联系隋唐盛世的表现,理解政治制度与盛世出现的内在联系,认识到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素养目标: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科举制的作用、三省六部制的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