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48217

【新考向情境题】人教新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原卷版+答案版+ppt)

日期:2025-10-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2次 大小:22786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ppt,答案,原卷版,试卷,第三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新考向情境题】 统编新版八上语文第3单元测试卷 范围:第3单元 2025中考题仿真模拟 湖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美丽而智慧的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启迪着我们,为此班级 将开展“走进自然,陶冶情操”主题学习活动,快来参与吧! 活动一:拥抱自然 (积累与运用 20分) 下面是小汉游览黄石后写下的内容,请你帮他完善一下。 一首“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传遍了大江南 北,几代人哼着它度过烂漫童年。鲜为人知的是,这首歌就诞生 在黄石,写的就是黄石的春天。眼前的山水就很好地诠释了这首 歌创作的动因。 翻开地图,黄石襟江带湖、依山傍水的山川形胜一 目了然。 绵延于湘鄂赣三省边境的幕阜山脉,在其境内矗起山峰400多座, 形成河港400余条,留下湖泊250余个,城在山里,水在城中,( ) , 造就了许多美好景致。 紧邻市区的黄荆山脉延至江边,突起一座峰峦,以悬崖挺立 之势直入江心,犹如孤堡扼守,这就是天下闻名的西塞山。让西 塞山名扬天下的不仅有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 肥” ,还有刘禹锡的传世名作《西塞山怀古》。 “吴头楚尾”独特的地理条件使西塞山成为兵家争夺的长江要 塞,也成为文人墨客钟情之所。历代文人在此留下诗文不下200篇, 西塞山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诗歌之山” 。后世文人争相品鉴、改 编与传唱《渔父词》,是文坛一道奇观,也是黄石潜移默化的文 化血缘。诗人们留给黄石的,不仅是长久的文化记忆,也是美丽 的乡愁,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绵绵动力。 1.(3分)请你为上面的加点字注音。 ①诞生( dàn ) ②矗起( chù ) ③要塞( sài ) 2.(3分)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选段的括号 中,使文段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音韵和谐。( B ) A. 水绕山环 B. 山环水绕 C. 水秀山明 D. 山高水险 3.(3分)小汉准备在最后嵌入一副对联总结语段内容,上联是“西塞山中诗韵远” ,请你从下列各项中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下联( C ) A. 燕舞花衣歌故里 B. 黄石水里歌故里 C. 黄石水里乡愁深 D. 燕舞花衣乡愁深 4.(3分)小汉对画波浪线的句子重音把握不准,请你结合上下文 语境,帮他找出一处重音并说明理由。 _【示例一_】重读_“争相_”_,强调后世文人对__《渔父词_》的喜爱和关_ 注_,体现__《渔父词_》在文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_,以及文人对其文_ 化价值的认可。 【示例二】重读“品鉴、改编与传唱” ,三个动词构成递进关系,“品鉴”侧重欣赏内涵,“改编”体现创作延续,“传唱”则突出传播广度。给这部分标注重音可清晰呈现《渔父词》从接受、再创作 到广泛流传的完整过程,强调其对黄石文化血缘的深远影响,也呼应后文提到的“文坛一道奇观” 。(3分,意对即可) 5.(8分)在学校组织的秋游研学活动中,小汉编写了下面这段话, 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美景,或清幽,或雄奇,或秀 丽……均显造化之妙。人们深入其中,往往流连忘返。远赴边塞, 王维看到了“①_大漠孤烟直_,②_长河落日圆_”(《使至塞上》) 的雄奇壮丽之景;登临黄鹤楼,崔颢看到了“③_晴川历历汉阳树_, ④_芳草萋萋鹦鹉洲_”(《黄鹤楼》)的树繁草茂之景;东皋远望,王绩看到了“⑤_树树皆秋色_,⑥ 山山_唯落晖_”(《野望》)的山野秋意之景;在三峡,郦道元看到了“⑦ 两岸_ 连山,⑧ 略无阙处__”(《三峡》)的群山连绵不断之景。 活动二:品味闲趣 (阅读与鉴赏 45分) (一)小语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读书笔记,请你和她一起整理完善。 摘录一 诉衷情·青垂柳线水平池 朱敦儒 青垂柳线水平池。芳径燕初飞。 日长事少人静,山茧换单衣。 箫鼓远,篆香迟。卷帘低。半床花影,一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