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49650

第16课 白杨礼赞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10-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81次 大小:7280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堂,核心,同步,新课标,无忧,16课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白杨礼赞 课前预习单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 ,字 ,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总称《蚀》三部曲),长篇小说《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总称“农村三部曲”)及《林家铺子》等。 2.背景资料 文章写于1941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1940年5月,作者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邀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作者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作者便写下了这篇歌颂北方抗日军民的抒情散文。 3.文体知识 托物言志散文 物: 客观存在的事物,如“小草”“老牛”等。 志:某种志向、情感、意愿。 托物言志散文一般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者表达作者的思考。因此,这类散文往往会细致描绘某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常常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或志向,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托物言志的特征: 1. ; 2. ; 3. 。 七年级下学期学过的《 》《 》都是托物言志散文。 ◎基础知识-读读写写 开垦kāi kěn: 。 主宰zhǔ zǎi: 。 倦怠juàn dài: 。 丫枝yā zhī: 。 倔强jué jiàng: 。 婆娑pó suō: 。 虬枝qiú zhī: 。 伟岸wěi àn: 。 傲然ào rán: 。 宛然wǎn rán: 。 秀颀xiù qí: 。 鄙视bǐ shì: 。 妙手偶得miào shǒu ǒu dé: 。 坦荡如砥tǎn dàng rú dǐ: 。 潜滋暗长qián zī àn zhǎng: 。 恹恹欲睡yān yān yù shuì: 。 旁逸斜出páng yì xié chū: 。 不折不挠bù zhé bù náo: 。 参天cān tiān: 。 纵横决荡zòng héng jué dàng: 。 楠木nán mù: 。 倔 juè: 。 倔 jué : 。 ◎初读感知,寻找“不平凡” 1.找关键句。请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2.注意作者用词的变化。从“那”到“这”,从“实在”到“决不是”,从“赞美”到“高声赞美”,说明了什么? 3.“不平凡”在直接赞美的语句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 4.研读课文,思考: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何处? 生长环境不平凡 自身形貌不平凡 内在气质不平凡 ◎分析形象,理解“不平凡” 1.再次朗读第5段,用“圈点法”画出描绘白杨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并完成下面的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整体形象 力争上游 外在形象 干(正直) ①_____,绝无旁枝 枝(团结) ②_____ 叶(进取) ③_____ 皮(朴质) 光滑,有银色的晕圈,淡青色 内在气质 ④_____、努力向上、不折不挠 ◎学习技巧,感悟“不平凡” (1)欲扬先抑 1.文中第2、3段作者的感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第7段作者为什么先说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后又夸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烘托 作者意在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用一大段文字写西北高原? (3)对比 文章最后一段写楠木有什么作用? ◎学习象征手法,礼赞不平凡之人 1.本文借白杨树来象征北方广大抗日军民,这就是托物言志,采用的是象征手法。我们以前也接触过,比如《金色花》中的“金色花”,《荷叶·母亲》中的“荷叶”。你能说说象征手法的特点吗? 象征: 。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象征手法的表现效果: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小贴士: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 ”。 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 ”。 2.通过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