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白杨礼赞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婆娑”“秀颀”“坦荡如砥”“潜滋暗长”等易考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重点) 3.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难点) 4.体会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任务一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任务二 整体感知 朗读设计 任务三 解读标题 寻觅礼赞 第2课时 任务四 品读白杨 感悟不平凡 任务五 解码象征 感悟精神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牡丹、兰花、松、竹的图片 如果要你怀着崇高的敬意,去赞美一种植物,你会选择什么? 是雍容华贵的牡丹?是清雅高洁的兰花?还是坚韧不拔的松竹? 有一位文学巨匠———茅盾先生,他选择了一种在西北极其普通、常见的树———白杨树,作为他”礼赞”的对象,甚至文章的标题就叫作《白杨礼赞》。 “礼赞”,意味着不是普通的喜爱,而是充满敬意的赞美。这就不禁让我们好奇:白杨树究竟有何种非凡的魅力,能赢得作家如此崇高的敬意??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那片黄土地,去探寻白杨树背后的故事。 任务一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总称《蚀》三部曲),长篇小说《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总称“农村三部曲”)及《林家铺子》等。 【写作背景】 文章写于1941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1940年5月,作者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邀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作者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作者便写下了这篇歌颂北方抗日军民的抒情散文。 【文体知识】 托物言志散文 物: 客观存在的事物,如“小草”“老牛”等。 志:某种志向、情感、意愿。 托物言志散文一般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者表达作者的思考。因此,这类散文往往会细致描绘某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常常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或志向,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托物言志的特征: 1.寄托性,“托物”是手段;2.联想性,联想是纽带;3.抒情性,“言志”是目的。 七年级下学期学过的《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都是托物言志散文。 【科普介绍】 白杨树是一种落叶乔木,一般高15~30米,树皮呈灰白色,以叶在微风中摇摆,树干非常直而闻名。 白杨树是西北最普通的一种树。它不讲究生存条件,大路边、田埂旁,哪里有黄土,哪里就是它生存的地方。它不追求雨水,不贪恋阳光,只要给它一点水分,它就能把黄土地装点,撑起一片绿色;只要给它一点宽松的环境,让它吸收自由的空气,它就会挺拔向上。 【读准字音】 【多音字】 【串句记忆法】展览会上,参(cān)展的人参(shēn)质量竟参(cēn)差不齐,令人大跌眼镜。 【理解词语】 婆娑: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虬枝:盘曲的树枝。 秀颀:美而高。颀,高。 砥( dǐ )砥砺 诋( d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