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类型:A 2024—2025学年期中测试 高三语文学科试题 2024.11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学相关的逻辑推理能力一直是当下大模型的短板。当前用户可以感知到的大模型,是基于海量文本的相关性进行训练分析,从而达到文本生成的人类平均水平。但是,除了文本的分析和生成之外,人类对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中最重要的是推理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认知推理等。 逻辑推理即根据前提条件给出符合逻辑或潜在逻辑关系的结论,而数学运算是用精确的语言和符号进行纯逻辑的推演。逻辑推理被认为是当前大模型最难攻克的一道关卡。而除了逻辑推理之外,对有限的碎片信息进行不断重组、搜寻以找到信息全貌等,类似于传统侦探推理小说所呈现的“碎片信息拼凑分析”,也在大模型当前的能力范围之外。 目前,大模型所展现的应用场景主要局限在资料分析、内容生成等领域,而在涉及数字分析、逻辑推演等领域,大模型的想象空间依然有限。很难想象,一个难以判断小数点后数字大小的大模型,能够在工业生产制造、金融计算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因此,国内外的大模型企业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如何训练大模型在特定条件下的推理能力”。 (摘编自王晓凯《分不清9.11和9.9大小,暴露大模型逻辑推理能力短板》) 材料二: 人工智能既然是一种技术,自然就会蔓延进入人的生活生产领域。文学艺术生产是人类元状态的精神生产,洞穴中的壁画、结绳记事的环扣都是在为人类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心灵世界做的漫长预热。因此,从很早开始,计算机技术就已经与语言产生了勾连性的尝试。与之进行远距离对应的是,超强人工智能在科幻作品中以各种瑰丽奇谲的面貌出现。比如1968年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的超级计算机,它能够自主判断处境,争取自己的命运,甚至表演出比人类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谋虑诡计。 从现有发展水平上看,我们更需要讨论的是在现实和幻想之间处于过渡地带的强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呈现”出与人近似的意识,与人类展开交互式学习。近年来,在文学艺术创作实验上小荷初露的正是这一类人工智能。诗歌这一语言的黄金,承载着人类最光荣梦想的文学体裁最早被作为试验田来开发。 AI能创作小说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小说逻辑与诗歌逻辑不一致。 为什么将诗歌和小说区分开来呢?诗歌主要依赖于人类已有的数据库,尤其是严格使用韵律平仄规则的古典律诗,比如,一个生活于宋朝的孩童,其蒙学是从《三字经》和对对子开始的,他学习古体诗的资源体系相对而言是封闭的。另外,诗歌的理解也必须有读者的高度参与。诗歌字数较少,领悟又寄托于意象上,也就是说,诗歌除了吟咏的节奏、字词蕴含的韵味,其接受需要依赖读者的“脑补”。这些是诗歌AI写作更加蓬勃活跃的原因。 小说则不然,它需要交互信息的介入,这就决定了一方面写作小说的人工智能的运作应配备成熟的对话机制(聊天界面);另一方面,大面积互联网的铺设给机器的学习能力插上了翅膀,虚构叙事类的文学创作能力取决于数据库的不断反哺。因此,在小说的人工智能写作过程中,人的作用还是相当大的。即使备受瞩目的小冰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的出版也是同样,并不体现人工智能的能力,其优化和挑选完全是人在运筹,储存系统从一万多首诗中选取139首收录入诗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