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分析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正确评价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措施。 素养目标: 1、认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时空观念) 2、认识到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的特点、作用与不足。通过相关资料提出问题,了解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特点与作用,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了解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认识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 4 、让学生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历史价值,形成对当今中国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与责任感。(家国情怀)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 。 课程标准 社会救济与优抚 户籍制度 基层管理 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 前211年 秦汉 战国 581年 960年 1368年 1840年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分类登记 编户齐民 分“黄籍” 与“白籍” 大索貌阅 主户、客户 诸色户计 户帖、黄册制度 乾隆及后停编户籍 乡里制度 什伍组织 城内设坊 郊外设村 邻保制度 宋保甲法 明:里甲制 十家牌法 清:保甲制 汉常平仓制度秦皇帝赐老人鸠杖 隋义平仓制度唐朝开始专设救济机构 宋开始,宗族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前475年 220年 时空坐标 情境导入 提到 “户口”,大家或许会想到身份证、学籍档案 ——— 这些现代社会管理的 “通行证”,其实在古代早有雏形。从秦汉的 “编户齐民” 到明清的 “黄册”,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从不只是简单的 “人口花名册”,更是王朝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维护治安的 “治理中枢”。它如何从最初的人口统计,演变为贯穿社会运行的重要制度?又怎样深刻影响着古代百姓的生活与国家的稳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古代户籍制度的世界,探寻它与社会治理的紧密关联。 探究新知 目录 Contents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胡氏宗祠 壹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的主要史实。为什么历代高度重视 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与特点。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户籍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核心基石之一,自先秦萌芽便深度嵌入王朝运转,承载着人口登记、赋役征派、社会管控的关键职能。从秦汉时期的 “编户齐民” 确立制度化框架,到唐宋年间随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的灵活调整,再到明清时期趋于细密的户籍管理体系,其形态与内涵始终随时代变迁动态演变。这一过程不仅折射出不同王朝的治理智慧,更串联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与国家权力的发展轨迹,成为理解中国历史运行逻辑的重要线索。 【概念阐释】 概念阐释:基本国家行政管理制度,指专制王权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登记和管理。核心是对人口的占有与支配,与土地直接联系,以家庭为本位管理编户齐民的方式。 功能:征调赋役、行政管理、执行法律的主要依据; 道德教化、经济剥削、社会控制的重要途径。 地位:封建社会经济民生制度,比官僚制度、军事制度和经济、文化制度都具有更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封建国家综合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传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