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信息 授课年级:小学六年级(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 文本分析:《伯牙鼓琴》是中国古代经典文言文,篇幅短小(仅77字),语言凝练,以“伯牙鼓琴、子期善听”“子期死后伯牙绝弦”为主线,承载着“知音文化”的核心内涵。文本兼具文言文的韵律感与故事的情感张力,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体会友情深度的重要载体,需通过“读通—读懂—读透”逐步挖掘情感与文化价值。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如借助注释理解字词),但对“知音”的深层情感、文言文的含蓄表达仍需引导;同时,该阶段学生正处于情感认知发展期,对“友情”有基本体验,可通过情境创设链接生活经验,理解“心意相通”的珍贵。 二、教学目标 能准确、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活动,逐步把握文言文节奏,感受语言韵律。 借助“小组合作解意+教师点拨拓展”的方式,理解文言文词句。 通过“想象补白”“情感对比”“文化链接”等活动,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掌握“从文本细节推究情感”的阅读方法。 深刻体会“知音难觅”的文化内涵,理解伯牙“破琴绝弦”并非“冲动”,而是“失去懂己之人的绝望与珍视”,建立对“真挚友情”的正确认知。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准确理解“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钟子期听之,赞泰山/江河”的互动细节。 突破策略:① 提供“字词卡片”(如“善=擅长”“志=心意”),帮助学生快速对应古今义;② 播放“高山”“流水”实景图片,让学生直观理解“峨峨(山高)”“洋洋(水广)”的画面感,再结合子期的评价,体会“听琴见景”的妙处。 2. 通过反复朗读,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如“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积累语感。 突破策略:① 教师范读时用手势标注停顿,学生模仿;② 发放“节奏划分示例卡”,让学生对照练习,同桌互查,确保节奏准确。 (二)教学难点 体会“知音”的深层含义(不仅是“听懂琴声”,更是“读懂心意”),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情感逻辑。 突破策略:① 设计“对比提问”:“如果子期只说‘你弹得真好’,伯牙会觉得他是知音吗?”引导学生发现“精准评价(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才是“懂心意”的关键;② 创设“情感情境”:“假如你精心画了一幅画,只有一个人能说出你想表达的心情,这个人突然不在了,你会有什么感受?”链接学生生活经验,共情伯牙的绝望。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源:古琴曲《高山流水》(节选,2分钟)、“高山”“流水”“伯牙鼓琴”“子期听琴”实景/插画图片、节奏划分示例PPT。 教具:“字词卡片”(古今义对应,如“鼓=弹”“绝=断绝”)、“知音情境任务单”(含想象补白题目)。 文本拓展:“管鲍之交”典故简介(100字以内)、“知音”现代用法例句(如“在爱好书法的圈子里,我们俩是知音”)。 五、教学过程(分环节细化,含师生互动) (一)情境导入:以“琴”引“人”,激发兴趣(5分钟) 1. 听觉唤醒: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节选),教师提问:“同学们,听这首曲子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是高耸的山,还是奔腾的水?”(请2-3名学生分享,教师点评:“这就是古琴的魅力,能让人‘听声见景’”)。 2. 故事引入:“古代有一位琴师,他的琴声里藏着山、藏着水,甚至藏着他的心情,但只有一个人能听懂———这两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伯牙和钟子期。”板书课题“伯牙绝弦”,指导书写“弦”(左窄右宽,“弓”字旁要写得舒展)。 3. 背景补充:“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琴技高超;钟子期只是一位山野樵夫,每天砍柴为生。身份相差这么大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