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周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Na+在机体稳态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Na+进出细胞的过程如图中①②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正常情况下,Na+在细胞外液含量高,它与Cl-共同维持渗透压 B.运动神经元的过程①需要消耗能量,但过程②不需要消耗能量 C.运动神经元的过程②持续发生才能保证过程①的正常进行 D.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发生的过程①需要蛋白质的参与 2.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 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同一条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基本稳定不变 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 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将会发生偏转 3.如图1所示为某一神经元游离的一段轴突,图2是该段轴突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模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电流表乙的连接方式,测量的是静息电位 B.若提高细胞外溶液中的Na+浓度,图2的b点会上移 C.图2中ab段Na+通道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处于开放状态 D.图2中bc段由Na+外流引起,该过程需要载体蛋白和ATP 4.如图是神经—肌肉接点的示意图。下列有关神经和肌肉之间兴奋传递 的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所在的神经纤维属于传出神经 B.神经—肌肉接点处形成突触,由①②③组成 C.神经递质与③处的受体结合,引发K+外流 D.缺氧会影响①处神经递质的释放 5.突触传递信息易受一些化学物质的干扰,下列是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机制及可导致人体出现的症状,其中不合理的是( ) 选项 作用机制 症状 A 破伤风芽孢杆菌产生的毒素可阻碍神经中枢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如甘氨酸 肌肉痉挛 B 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滞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肌无力 C 药物“新斯的明”可以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 肌肉痉挛 D 银环蛇毒素与乙酰胆碱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但不具备乙酰胆碱的功能 肌肉痉挛 6.“惊魂未定”是人或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突触处发生复杂的变化,产生的一种持续增强的突触效应,导致紧张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其机理如右图所示,其中nNOS是催化NO合成的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会促进NO的合成 B.谷氨酸与N受体结合后能促进Ca2+内流进入神经元2 C.谷氨酸与A受体结合后使Na+内流,会抑制神经元2的兴奋 D.NO能促进谷氨酸的释放,从而导致紧张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 7.神经中枢的抑制机制有3种模式,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模式Ⅰ中神经元②兴奋,经过神经元①之后,兴奋被抑制 B.模式Ⅱ中,④兴奋后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导致⑤兴奋、③抑制 C.模式Ⅲ中,⑧兴奋后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兴奋由⑦传向⑨ D.屈肘反射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神经调节机制属于模式Ⅱ 8.氯胺酮是静脉全麻药,其作用原理是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使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B.神经递质虽然是小分子物质,但以胞吐的方式释放 C.长时间使用氯胺酮,可能会导致人的脑部神经细胞产生不可恢复的损伤 D.氯胺酮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 9.为研究黄芪皂苷对动作电位的影响,研究人员使用不同浓度的黄芪皂苷溶液对豚鼠心肌细胞进行处理,并给予适宜刺激,记录电位变化的幅度及时程,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黄芪皂苷的作用效果与使用剂量有一定的关系 B.黄芪皂苷可能对豚鼠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蛋白的作用是可恢复的 C.黄芪皂苷对钾离子的外流不具有抑制作用 D.黄芪皂苷可能通过抑制钠离子的内流发挥作用 10.尾悬吊(后肢悬空)的大鼠常被用作骨骼肌萎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