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课题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知识关联与课程地位: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是初中化学“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主题的核心内容的重要章节。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为本单元反应原理提供基础,第七单元(燃料与燃烧)需本单元的C、CO性质支撑。通过碳单质及氧化物的性质对比,深化“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念。碳及其氧化物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应用广泛,与其他化学知识联系紧密,是后续复习金属冶炼、酸碱盐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核心素养导向: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生需能从宏观上认识碳单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同时从微观角度理解它们性质差异的原因,建立起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之间的联系。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学习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让学生认识到物质是不断变化的,且化学反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平衡,培养学生用变化和平衡的观点看待化学反应。 (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了解碳和碳的氧化物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及对环境的影响,如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一氧化碳的毒性等,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学习者分析 学生此前已学习了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系统认识。但知识体系较为零散,未构建知识网络,在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无法快速准确地提取和应用所需内容,无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网络。 3.学习目标确定 1. 通过知识点梳理,知道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理解结构、性质、用途间关系。 2. 知道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主要用途,构建以CO2为中心的知识网络,能书写相关物质转化反应原理。 3.知道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鉴别方法与除杂原理,正确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4.明确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能有意识的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复习在整理的意义。 4.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碳单质、碳和碳的氧化物的主要性质及用途。 学习难点:理解并掌握碳和碳的氧化物性质差异的原因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如鉴别、提纯等。 5.学习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表现评价量表 维度等级合格良好优秀 参与度与整合知识基本能跟随教师引导进行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体系。基本能在教师指导下将本课内容整合,会运用。基本能在教师指导下将本课内容整合,形成连贯体系,会灵活运用。协同合作在小组合作中有简单的任务分工;成员合作完成全部任务。分工较明确,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发挥作用;展现较充分合作,成员合作完成任务。分工明确合理,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成员之间及时沟通,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活动。表达交流语言表述不清,展示形式单一。按照一定的思路,表述自己理解,语言比较流畅。思路清晰,灵活多变,语言流畅。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观看视频,了解如果碳元素消失5秒钟,地球会发生什么?教师活动1 播放视频 学生活动1 任务一 观看视频,了解碳元素组成的物质有哪些,找出含碳元素的物质,体会碳元素组成物质种类复杂且多样。活动意图说明: 在真实情境中,锻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取信息,交流展示的能力。环节二: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教师活动2 常见碳单质物理性质有哪些? 碳单质化学性质有哪些?学生活动2 跟随教师引导梳理知识点: 1.碳单质物理性质 2.碳单质化学性质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总结归纳常见碳单质的类型、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了解学生对以上内容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分类关等化学观念、探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