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鉴赏古代诗歌语言之炼字 2026年高考一轮复习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篇名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4 全国甲卷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6分) 炼字艺术 ①语言赏析题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且重点考查语言风格和炼句艺术。 ②从考查趋势看,炼字、炼句题都有可能出现。 2023 全国甲卷 《临江仙》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 “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炼句艺术 2022 天津卷 《书喜》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颔联。(2分) 炼句艺术 2021 全国乙卷 《鹊桥仙·赠鹭鸶》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语言风格 2020 天津卷 《纪村事》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分) 炼字艺术 1.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可以是多个字), 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2.所谓炼字,多指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叠词。 判断下面诗歌的诗眼: 使青夷军入居庸(其一) 高适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注】①青夷军:唐代戍边军队名称。天宝九载春,四十七岁的高适以封丘尉送兵往青夷军。此诗是当年冬天返回途中入居庸关时所作。 【炼字题】高频提问方式 1.“请结合本诗分析,某字妙在何处?” 2.“请结合本诗分析,赏析诗中某字的表达效果。” 3.“某字能否替换为另一字?为什么?请结合本诗分析?”(在每一点后面加上为什么不能用替换字) 4.“请结合全诗,分析某字的意蕴。” 二、重难点解析 “炼字”题常考词类(做笔记) 常考词类 表达作用 教材典例 动词 动词的主要功用在于化静为动, 赋予文字动态感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形容词 化抽象为具体, 变无形为有形, 增强文字的感知力和表现力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常考词类 表达作用 教材典例 数量词 或①具体真实,符合意境。②夸张渲染,扩大诗歌意境。 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意,古诗歌中用的数量词,虚指、泛指的多,实指的少;并且与数量词的使用相关联的是,这些数量词常常采用夸张、对比和比拟等修辞手法。如: 夸张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运用夸张修辞,表现出了忧愁之深。 对比 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将杨贵妃的风姿、得到的宠爱都融入对比的数字中。 比拟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句,运用拟人修辞,巧用数量词将冷清的画面写活了。 二、重难点解析 “炼字”题常考词类 常考词类 表达作用 教材典例 叠词、拟声词 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起到强调作用; 拟声词则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颜色词 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赏析五角度 四步分析解题法 (1)释字义,破表层: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字面含义(注意古今异义、活用现象)。 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义为“吹绿、染绿”(形容词作动词)。 (2)描景象,构画面:结合诗句,展开联想,描述该字刻 ... ...